大连便利店业态分析
作者:无涯;出处:《店长》2007年10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大连的便利店业态起步于1999年末,到2007年已达7年多。纵观整个大连便利店业态的发展历程,经过了“照虎画猫”“外来和尚做方丈”“局部冲突、大局平稳”等阶段。

    一、照虎画猫。在开始阶段,以本地企业开创先河,最早的便利店企业有:大连太阳系便利店、旺达超市(后改为旺达便利店)、明天便利店。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以便利店公司的名称作为店名,并以连锁的形式开店。开始是迷你超市的形式,有统一的形象、开架销售。值得一提的是,太阳系便利店最先将现代便利店的概念引入企业,有了统一的服务标准,全年24小时无休,多种服务项目引入。不过这个阶段还都不能很好的理解和领悟其真谛,仅仅是形似而神非。许多技术管理层面的难题都没能很好得以解决。

    二、外来和尚做方丈。02年末到03年初,大连便利店还没有形成规模,仅仅是概念的引入,有着不小的市场空间。外来的“快客”和“良友金伴”已经先后进入大连,前者以其雄厚的资金借助区商委自行开店,后者则一口吞下当时有100多家门店的明天便利店。在两年多时间中,快客疯狂开店到260多家,良友虽然没有再开多少店,但是凭借明天原有的100多家店,双双成为大连便利店的两大巨头。而当地的太阳系便利店和旺达便利店因缺乏强大的资金,则基本维持原有规模。不过这时的便利店模式已经被老百姓充分认可,是大连便利店快速发展的一年。随后又出现了迷你超市模式的乐哈哈超市和其他几家新的连锁便利店。

    三、局部冲突,大局平稳。04年末,大连便利店已经接近饱和,快客300家,良友和旺达便利店各自近100家,太阳系有30家左右,乐哈哈也有80多家。再加上其他零散便利店100家左右,大连这个只有600万人口的B级城市已经有了700家大小便利店。真正连锁形式的便利店有快客、良友、太阳系,他们在大连主要市区(300多万人口)有至少500多家便利店,竞争很激烈,门店更换招牌也时有发生。但是却很少有大规模的厮杀。旺达、良友、乐哈哈在城市周边地区少有竞争。总体上大家都以生存为本,不断完善自己,形成看似和平共处的局面。

    从整个历程来看,有以下四点尤为重要:资金必不可少、技术和管理水平是长久发展的关键、特殊的商业环境产生特殊的机遇、不同规模不同模式-没有通用的模式。  

    一、资金必不可少   

    便利店要想利润最大化,诸多资料显示为需要形成规模。这就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做支持。通常便利店发展过程有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数量一般在2030家以内,无配送中心、直营为主,注重品质,形成统一模式,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个阶段的资金需求不大,但也时常是投入远大于产出,例如信息系统的建立、人员的培养和积累,连锁管理体系的建立等。
    连锁发展阶段——数量一般在100家左右,有配送中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机制,品牌基本树立,是一个较快速发展的阶段,开店速度明显加快。对资金的需求势必不在小数。
    加盟阶段——快速扩张是其最大特点,利用特许加盟方式快速实现店铺的扩张和规模的加大,并对区域选址有很高的战略、战术要求。资金需求仍旧不少。

    从大连便利店来看,外来的快客和良友进入之前,有多家便利店,明天便利店的门店数一度高达100家,因为有很多门店是原粮站系统店改造来的,在店址的投入上节省了一大笔资金;而太阳系和旺达等都没有超过100家,既是战略问题也是受资金所限,没能在外来企业进入前占领市场。良友以吞并的形式利用资金一口吃下明天,而快客在利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在大连遍地开花,两家外来企业就已经将市场分割完毕。使得原有便利店企业已经无空间可供扩大规模。

    二、技术和管理水平是长久发展的关键

    连锁便利店对管理的要求和技术的依赖性很大,要能快速发展扩大规模,并能保证质量,除资金外主要依靠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支撑。大连快客能短时间从0发展到300家,这也得益于它的上海经验。快客来到大连,带来了一个团队和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模式、现成技术,省去了摸索积累的过程。而当地的企业在快客、良友进入之前,固然是没有占领市场失掉先机,也有管理水平低、技术落后的原因。在快客、良友进入后,引进了先进技术、好管理,大大提升了大连便利店的品质,也促进了其他便利店企业在管理和技术上的投入、提高。

    在大连本土便利店企业中,只有太阳系便利店完全按照连锁便利店的模式运作,在技术上是本土最佳,可惜规模太小。而旺达和乐哈哈则采用传统的单店管理模式,信息系统没有做到联网,各店基本是单打独斗,很难形成规模优势。一旦进入残酷竞争,将很难应对,这给他们的未来蒙上了阴影。

    三、特殊的商业环境产生特殊的机遇

    快客、良友在大连的成功,除了前面两种原因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大连这个特殊的商业环境。大连在零售业态结构上有特殊之处。通常一个零售发展不错的城市通常会有购物中心、百货、大卖场、超市、便利店(或者小卖部)。可大连恰恰缺少了超市,特别是社区中的400平米到1000平米的超市,这给了便利店发展一个很好的空间。在上海的快客便利店更像迷你超市,还算不上现代的便利店,可正是这个“四不像”的迷你超市型便利店,更适合大连市场,很好地弥补了超市业态的空缺,再借助快客的规模,占据大连便利店绝对的老大地位。

    还有一个迷你超市——乐哈哈超市,在大连现在已经有80多家的规模,虽然乐哈哈仅仅是品牌统一,在管理上并非真正的连锁,但是恰好弥补社区超市的空白,在诸多社区中,乐哈哈是人气最旺的店。

    总体来看,与上海相比,大连便利店的超市影子有些重。内部装修陈旧、陈列不统一、服务意识差、服务项目有限。这种超市概念的便利店,却能在大连做得风生水起,这恐怕是不可复制的大连特色吧。

    四、不同规模不同模式,没有通用的模式

    便利店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好?适合就好,适应市场就是好的!前面说的快客以类似超市的模式在大连攻城略地就是适合市场,乐哈哈同样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快客、良友以大规模连锁,配备完整的组织结构和完善的管理体系;而乐哈哈、旺达规模小,无配送,基本上是单店承包直营;太阳系以服务制胜,规模小但做得精。这些都是以各自特色,不同程度地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走访各店时可以看出各自的特点。快客由于其店铺覆盖面最广,品牌认可度相当高,顾客虽然知道商品价略高,但是仍然有许多年轻人会经常关顾,图的就是一个便利。乐哈哈超市、良友和旺达便利店的顾客更多的是家庭主妇,对价格有一定敏感度的中年人,在方便的同时对价格的考虑仍占主导。大连便利店已经形成很好的业态优势。便利店的消费多数是年轻人和中年人,并且以满足即时需求和少量生活必需品的小批量贩卖,社区便利店尤为突出。大投入建立完善的连锁体系,形成规模,利用规模效应产生优势。而小投资,也可以生存,非连锁而仅仅统一形象,减少配送等环节,减少营业时间、降低各项经营费用,精选店址,以社区为主要战场,同样可以做的风风火火。

    放眼辽宁全省乃至东北地区,大连便利店走在最前头,网点覆盖面最大。沈阳、长春、哈尔滨等东北A级城市便利店还处于刚刚起步,基本上是本地企业在运作、覆盖面不广,还很难形成业态优势。同为东北城市,大连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理念、管理、技术上都值得学习。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大连的不可复制性特征——超市业态缺乏。因此其他城市发展便利店就不可能照搬大连的经验。如果在城市超市业态完备的情况下,加之东北城市夜间人流低,也会大大降低便利店的盈利空间。便利店如果不能真正做到便利,将会很难与周边的超市竞争,也就很难生存。准确定位,抓住时机,才是成败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