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零售|明亮的心
作者:周勇;出处:《店长》2007年10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最初的时候,人与自然界融于一体,人甚至只是自然界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如中国山水画中的人物,通常仅仅是一个小小点而已,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天人合一”与“自然为大”的思想。那个时候,人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适应大自然而不是改变大自然。有限的人类向大自然索取有限的生存资源,人与自然维持着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的创造力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无限发挥,人已经渐渐地成为地球(甚至自以为是宇宙)的主宰,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改变自然”的新时期。在改变自然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环境也被彻底改变了。为了生产更多的粮食,把森林砍了开垦土地。结果,总产量反而更少了。“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甚至砸铁锅炼钢铁,结果那些“小高炉”炼出来的钢铁全是“废铁”。

    如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科学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掌握了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开始对过去的错误实施纠正,如“退耕还林”、“退田还海”、“保护湿地”、“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等等。

    我们应该看到,和谐是一个过程,种种不和谐的现象,只是我们走向和谐的一个阶段,人们总是从不协调走向协调,从不和谐走向和谐,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人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才能到达和谐。

    当我们面对种种不和谐、不协调的现象时,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与认识。首先我们要以执着的精神去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客观规律,并遵循规律。学习、观察与实践(或实验),这便是认识与掌握规律的基本手段。其次,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判断这个世界,要用望远镜看世界、看社会、看未来,看到的是发展与进步,用显微镜看自己、看缺点、看历史,看到的是不足、教训与经验,给我们以学习、进步与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再次,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我们相信:发展中的问题总是比不发展的问题容易解决,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要应变与创新。

    但是,和谐是需要有基础的,如果人们连饭也吃不饱,就会出现各种各样文化现象,就不可能去考虑什么“和谐”。只有当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谐的重要性才会被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从黑海走向红海,再进入蓝海。这必然的规律。

    我认为:

    和谐是从“明亮的心”开始的。所谓“明亮的心”,是指人人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并由这种教育而培育出良好的教养。达到中国古人所说的“明明德”的境界。当善意与乐助、勤奋与热爱、平静与快乐成为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时,当每个人都以关爱他人为荣时,你也将从中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亲情与互助的环境中,你会从无须承诺的给予中懂得什么是信任,从无须回报的付出中发现什么是真情,从无须提醒的劳作中看到什么是奉献,从无须言语的通达中发现什么是朋友,有那么多感动可以让人感受,有那么多可以感恩的机会!那便是和谐社会的幸福与快乐。心的明亮是“心的和谐”,是和谐与和谐社会的核心。

    和谐不仅要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还需要依靠规制建立“公平正义”的公共秩序。这就是要有“明亮的法”。没有规则就不成方圆,对规律的认识最终将演变成为一定的规则,而教育使人们习惯于遵守社会的“公共规则”。法的明亮是“秩序的和谐”,是以“心的和谐”为基础的。

    和谐必须回归到“明亮的天”,就是要有一个可供人类舒适生活的优良的生态环境。任何发展,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发展,是为了实现美好的生活。当物质财富越来越富足,人们还要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包括人与其他动物的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最高境界。

    总之,达到和谐的根本原则是变化、变革与创新,但是,任何变化都必须“变而通之”,达到“适宜”。这就是和谐的原意,也是中国人几千年共同追求“中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