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忧患意识
作者:志学;出处:《店长》2007年10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记得在初一的政治课上,老师讲了一个著名的“水煮青蛙”的实验:把青蛙放到100°C的开水中,它会敏捷地逃跑。而将青蛙放到冷水中,再将冷水烧开,青蛙却被活活地烫死了。讲这个实验,为的是要教育学生不能安于现状,要居安思危。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曾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的话。可是依我看,忧患意识的确必不可少,而安乐意识也并不是一定要遭世人所唾弃的。

    有人说世界上最具忧患意识的民族就是日本的大和民族。我十分赞同。没别的,他们就是被自然吓着了,每天提心吊胆,生怕哪天地震来了跑不出去而被瓦砾所掩埋。再加上日本地少人多和长久的武士道精神,所以当年日本的侵略扩张,从这里看也就不足为奇了。

    俗话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生活中,在社会里,的确忧患意识很是重要,可是我却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有的人跟我说不敢看小说,更不敢看电视剧。被问及原因时,这些人会说:“你看,成天让人揪着心,刚刚平静了一会儿又来了。”没错,电视剧和评书一样,跟你玩儿的就是心跳,没有高超的文学作品可是残疾呀!这还要从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谈,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我们的电视剧和文学作品都是非常重视这个“经过”的,作者的文笔和演员的演技也必须在“经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有无限的期待,期待着“结果”的出现。典型的吊胃口!

    可是如果把这些都原封不动地回归生活,那可就不仅仅是个揪心的问题了,最少最少也得弄出个心肌梗塞什么的。没别的,累心哪!经常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凡事儿就怕分析,我们来看看根源在哪儿。其实根源倒不是别的,正是人们的忧患意识在“作怪”。因不满足现状而要更多地争取,这才是事情的真正根节所在。活着就要怎么舒服怎么来,这是真话。站着的想坐下,坐下了又想躺着,即使躺下了还要追求一张软床和一场好梦,这也是一种争取,一种自己和自己的争取。忧患意识的表现,没错的。

    可我们不禁要问,这有意思吗?这样得到了之后虽然不违背法律,不违背道德,合情合理,但是你觉得自己得到了幸福吗?没有!为什么呢?得到之后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得到更多的东西,又是新一轮的劳累的争取,又是一轮战斗。谁说和平年代无战争?这就是所谓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种。解决它最好的方法就是适时适度地安于现状,这样幸福也就来了。一举两得,真是一笔不错的买卖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