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连锁业10大新闻事件
作者:;出处:《店长》2007年11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1.政府法规类:《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出台

  2007119日,商务部公布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07年第1号)(以下简称《办法》),自200751日起施行。《办法》的公布旨在规范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状况,重在制度建设,从市场的管理机构及人员、管理制度、现场食品制作销售的经营条件等直接关系食品安全的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管理要求。另外,《超市现场加工食品经营规范》有望于明年初出台。

  点评: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且大多在流通环节被发现,这些质量不合格食品,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市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极大伤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成为当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严重隐患。因此,加强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管理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当务之急,应当尽早抓、尽快抓,不容等待和拖延。

  2.政府法规类:《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出台

  200726日,国务院令第485号公布了《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51日起实行。该条例明确了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至少应当具备三方面的条件,并规定了特许人的信息披露制度、备案制度等。

  点评: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特许经营体系已达2600多个,加盟连锁店也已增至约20万个。如果说20多年前,中国特许经营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导入的问题,那么,现阶段,中国特许经营的当务之急应该是规范和提升。而业界企盼多年的《条例》出台,则为特许经营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3.市场环境类:食品涨价

  20075月起,原材料价格上涨产生的“蝴蝶效应”,已在产业链下游环节引起连锁反应。猪肉、鸡蛋、奶制品、茶叶等价格也出现上涨,随着全国范围内的猪肉价格上涨到历史新高,国际市场的食品价格也正朝着30年来最大年度增幅逼近。但在社会各界的一致努力下,这一涨价风波逐步回归正常。

  点评:由于饲料粮价格上涨过快,市场猪肉供求不平衡等因素造成猪肉涨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但国家有关部门、各级主管部门以及零售企业所表现出来的冷静、沉稳对稳定猪肉价格、确保市场供应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零售并购类:大宗并购频频发生

  227日,沃尔玛正式对外宣布收购好又多35%股份,全部金额涉及10亿美元,被誉为“中国零售业的第一大并购案”。

  321日,华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全数收购天津家世界连锁超市有限公司股权,华润集团超市业务跃升全国第一。

  74日,可的便利和同属大光明旗下的好德便利、光明便利等连锁便利企业“合并同类项”,一跃成为国内第一连锁便利企业。

  81日,北京富基旋风科技有限公司与广州融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宣布正式成功合并。在此之前,富基一鼓作气收购了南京唐诚。9月,日本NEC宣布斥资1亿多收购长益科技51%股份。

  点评:2007年,行业内的并购大规模展开,零售企业、流通软件行业无不在并购与整合中逐步扩大。购并带来了规模效益,也带来了企业相融的难题。如何使并购不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实力的提升、优势的巩固、资源的整合,如何使并购发挥“1+1>2”的聚合效应,是所有并购企业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5.外资零售大鳄中国人事变局

  随着新总裁陈耀昌走马上任,沃尔玛中国区掀起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高层震荡,沃尔玛中国的组织架构再次调整。公司事务部副总裁李成杰这位沃尔玛中国“元老级”高管,以及仅次于总裁之职的首席营运官于剑羿,都离开沃尔玛。

  而为百思买顺利进入中国市场立下汗马功劳的原百思买中国区主席兼总经理吕维民,也低调退居幕后。加拿大籍华人、原宝姿公司高级副总裁雷蒙德·杨(RedmondYeung)将担任百思买亚洲区总裁兼首席营运官。

  点评:任何一次人事变动都意味着企业的战略发展有所调整。随着外资入华的大门逐步放开,沃尔玛、百思买等外资零售巨头也纷纷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及时适应最新形势下的扩张政策,高层人事变动变是首要体现。

  6.大型综超及管理类:腐败依旧的收权尴尬

  当沃尔玛开始向门店放权的时候,一向奉行“店长集权制”的家乐福,却将“中国区总部—4个大区—7个区域—门店”调整为“中国区总部—4个大区—15个区域—门店”的四级管理架构,并且着手将门店权力收归CCU(城市采购中心)。此举本来的立意之一便是收权以防腐败,但CCU一级的监控却显然没有作到位:终于在8月,爆出以8CCU主管及肉类采购负责人因收受供货商黑钱被警方抓捕。

  点评:门店的集权和分权,采购的腐败与监控,是所有零售企业头疼的问题。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内部的管理,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规避体制所带来的风险弊端,切莫被企业内部的贪污腐败把企业根基侵蚀。

  7.零供关系类:雅百事件凸现供零矛盾

  200765日,雅迪尔公司工会出面向百安居上海总部讨要欠款,与百安居的纠纷终于从幕后走向前台。按照雅迪尔的说法,是因为百安居从2007年春节以来,没有向雅迪尔结一分钱货款,累计拖欠雅迪尔货款达1600万元。自称“忍无可忍”的雅迪尔公司总经理崔寿官终于跳将起来,对外公开百安居“巧立名目”拖欠供货商货款的六条罪状。

  点评:零供之间的关系,历来是零售业所重点关注的话题。这次雅迪尔把与百安居的纠纷,使百安居与供货商之间早已不是秘密的对立格局露出了冰山一角,这个事件背后,让众多的零售企业惊出一身冷汗,如何处理好与供应商之间的矛盾,成了零售企业一道迫在眉睫的难题。

  8. 服装专业店类:H&M上海单店创日售200万纪录

  224日,西班牙时装巨头Inditex公司在上海南京西路的ZARA时装品牌专卖店开张,ZARA在上海专卖店一天的销售额高达80万元,相当于80个中国服装品牌日销售额的总和;不久,412日,另一家瑞典时装零售巨头H&M品牌专卖店正式在上海淮海路开业,据H&M宣称,其单店营业额单日最高已经达到200万元,相当于200个中国服装品牌日销售额的总和。

  点评:ZARAH&M是全球零售业界都在关注的两家连锁企业,它们近年来创造了销售额和利润率的增长记录,在中国,它们同样创造了纪录。从此,对于中国服装零售业界来说,将真正开始面对国际级的零售制造商业态(SPA)的竞争,这是商品管理技术、商品研发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高度融合的一种业态,它们已受到国内服装企业的普遍高度重视。

    9.体育专业店类:品牌专卖连锁火爆异常

  拥有百丽(Belle)、思加图(Staccato)、真美诗(Joy&Peace)、天美意(Teenmix)等品牌连锁店的百丽集团523日在港上市,短短3个多月,百丽的总市值已逼近800亿元,一举成为港交所市值最大的内地零售类上市公司。接着,全球最大鞋业代工企业宝成旗下的胜道体育品连锁面世,而国内几大体育品零售区域巨头也联合成立领跑。

  点评:以百丽为代表的品牌厂商已不单纯依靠传统的超市、商场等销售渠道,自建品牌专卖店促使他们更快、更稳地发展壮大。这几家巨头的成立对业内形成巨大冲击,引发从各区域连锁店到上游品牌制造商的多重波动。中国体育品零售界在奥运到来前夕进入大店、大连锁时代。

  10. 百货店类:连卡佛和“买手制”——我走了……我又来了!

  去年年底,上海连卡佛加盟店退出;今年三、四月间,连卡佛加盟店先后撤出杭州和哈尔滨。但最近,连卡佛北京店又重新杀了回来,落户于北京金融街购物中心,其总裁吴宗恩上任后,宣布新入驻内地的连卡佛要全部自营。

    点评:国内百货业界一直采用类似“房东收租”型的经营模式,对商品的掌控力并不强;虽然有人羡慕国外百货业的买手制,但连卡佛的退出让他们失去了最后的兴趣。不过,如今连卡佛又杀回来了,而且宣称以前的失败乃由于加盟店的操作不当,这无疑又吊起了百货业内人士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