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悟零售|零售人的时间观 | ||||||
| 作者:周勇;出处:《店长》2007年11月号 总第34期 | ||||||
|
||||||
|
零售人往往无法掌控自己的时间,这与零售具有传统业态特征有关,更与零售直接面对顾客有关,还与零售管理者的老板们有关。 早期的商业活动与城市不在同一个空间,居住地在城里,交易地在城外,市的四周有围墙,市的中央有鼓楼,击鼓进出,每日三次,故有“一日三市”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商业经营者与消费者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到了唐朝中期,出现了“市坊合一”的现象,居住地有店铺,店铺间有住宅,如果没有宵禁,那就会有夜市。自从有了夜市,客人们尽享夜市的欢乐,商人们则受尽折腾。 改革开放前整整30年,零售业成了计划经济的末端供应站,零售人一切按计划执行,机械地执行国家计划的调度与指令。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南京路又出现了夜市,开始很热闹,后来就出问题了,主要是夜市收入还不够支付成本。但随着零售业态的不断替代,夜市不仅在现代业态中发展起来了,在传统业态中也已经很普及,更何况自从有了24小时全天候服务的便利店以后,商业也像工业那样变成了“三班倒”的行业。 最近,由我主持的一项调查发现:有接近40%的顾客在下午4点半以后进入大卖场购物;女性消费者选择上午购买比率较高,男性则在下午至晚上买品的比率较高;消费者进卖场的时间早晚与其年龄成反比,年龄大的消费者一般都在一天中较早的时刻购买。老人已经是买菜主力军,所以,有些超市的开门时间从通常的8点30分提前至7点或7点半。而晚上的营业时间则从9点半延长到10点或10点半。 在完全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零售业,即使在营业结束以后,后台的技术人员仍然必须做数据、设备与系统维护工作。 零售业存在以下四种最浪费时间的情况: 1.缺乏有组织的学习。有些公司不仅有一套比较完善的业务流程与作业手册,而且还有与此相适应的训练体系与培训计划。新人进入这样的公司,就会觉得自己很充实,每天都在有效地利用时间,就会非常珍惜自己的岗位。另一些公司虽然也有工作流程、作业手册与教育培训,但这些东西常常只是写在纸上的“文件”,实际操作完全靠人的自主发挥。在这样的公司工作,完全靠自己的感悟,缺乏有组织的学习,工作时间常常会被用来做个人的私事。工作若干年以后,就会觉得自己退化了。当然也有些不愿消沉的年轻人,他们偷偷地悄悄地学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时刻准备等待着,一旦时机成熟就会立刻离职。 2.决策等候时间太长。很多零售公司的老板,都以自我为中心,以集权方式管控企业,上下级关系变成了“猫与老鼠”的关系。在猫与老鼠的游戏中会浪费大量时间。什么事情都要老板拍板,但老板毕竟不是神仙,他们知道的东西远比不知道的要少,老板遇到想不明白的事情就故意拖延,下属只好长时间地等待。等老板想明白了,也许就错过了最好时机。 3.评价体系不健全。对人的评价往往也由最高领导说了算,于是,下属就会表演给领导看那些领导喜欢看到的东西,如表演性加班,看到老板还在就不走,以表现自己的努力与勤奋,给老板留下一个好印象。如果知道老板不在公司,而且也不回公司了,下班时间一到就全撤了。为此常常会去打探老板的行踪。另一种情况是把自己装扮成老板的仆人,时刻等候等待老板的指令。因为老板的变化比你的计划快得多,时刻伺候着老板是为了适应老板的变化。 4.过分注重个人权威。为了体现领导权威,领导驾到,必定要求下属迎候,这样的浪费随处可见。下属绝对不可以迟到,但领导常常不会准时到达,“晚到”在某些领导心目中也算是一种资格与姿态。 中国零售最近几年进入调整发展期以后,过去沉积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了,老板们也像坐在火山口那,心有余悸,处处小心谨慎。 每时每刻不敢离位,一日三餐时间不对,逢年过节值班应对,无暇顾及愧对长辈。长期处于“忍受工作,忍受生活”的境地。上班有时,下班无时,加班正常,不加反常,全年无休,随时应招。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这些都是对现代零售人的客观描述。 他们需要有自由的空间与安心的休息,他们需要有“开朗、明亮、愉悦”的心灵基石,并将这种美好的心境传递给顾客,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实现营销创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