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2把螺丝刀谈起
作者:陈雷;出处:《店长》2007年12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曾经有一个建材超市老总和笔者谈到货架分析的难处。他说,某品牌螺丝刀一共有22种尺寸,如果都陈列出来,太占地方;如果只陈列一部分,又显得这个品牌不够专业,更严重的是,如果客户要某大尺寸的螺丝刀,而恰好没有陈列,很有可能引起销售机会损失。

的确,这个矛盾相当能反映货架分析的核心问题……空间和利润的权衡。只有跳出矛盾,才能得到解决之道。让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一些,从战略的高度来做一个尝试解析。

货架陈列可以看作商品组合艺术的一个分支。作为一个零售商,有两大因素是经营者必须考虑的,一是如何进行商品及服务的组合,二是如何吸引特定客户群。自然,这两个因素互相影响,肯定呈现出高度的互动效应。问题是,商品服务组合和客户群两者之间,零售商该先设定谁?从本质看,商品服务组合是供给,而客户群是需求。因此这个问题也就转化为需求和供给之间,谁决定谁?

1803年,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定律。在那个物质还不是很丰富的年代,产品短缺,这个理论在提出后并没有多少反对的声音。后来,随着产品的丰富,特别是在1929年爆发了空前规模的世界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经济陷入长期萧条状态,失业问题严重,“供给决定需求”的传统说教彻底破产。
  
看到了这个变化,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又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认为总需求才是决定性的变量,总需求决定总供给。
  
但是,随着需求系统的满足,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又被激化。比如,需求决定供给,就很难解释为什么大量的牛奶被倒入密西西比河。特别是70年代以来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更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理论同样陷入困境。
  
经济学家站在全局高度,这两种理论从当时的宏观大环境看都非常正确。然而,问题出在微观层面。中国统计局每年都会发布一个中国商品供求分析报告,报告显示近十年来中国的商品总是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然而真的是每种商品都供过于求吗?
  
笔者的看法是未必。从微观来说,品牌商品在刚推出的时候,几乎都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从快速消费品的生命周期来看,销售最旺盛的阶段总是在商品刚推出的阶段。也正是这些处在生命周期初始阶段的商品,给商场带来了最高的利润。
  
螺丝刀虽然不是快速消费品而属于一般商品,然其生命周期也必然包含着类似波士顿矩阵里的明星、现金牛等黄金周期。在这个阶段,其必将属于销售旺期。所以现在回过头看其货架问题,应该容易很多。首先需要判断这款系列的螺丝刀是不是处于生命的黄金周期,答案如果为是,我们需要相应扩大其陈列面积,如果为否,自然缩小其陈列面积。
  
如果扩大其陈列面积,操作很简单,把它们从大到小一字排开即可。可当他们不属于销售高峰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假如只允许出样11把,我们是跳跃性的选取11把(如逢单陈列,从大到小排开,单号的陈列出来,双号的收起来),还是把其中销售最好的11把陈列出来?
  
答案需要从零售商的两大考虑因素里找,这次是从顾客群的角度思考。众所周知,特大号和特小号的螺丝刀都不容易卖掉,大概也只有专业客户感兴趣,比如装修队、DIY狂热者。而普通消费者往往青睐常见尺寸的螺丝刀。
  
通过分析得知,当商品处于黄金周期,供给决定需求;而商品处于非黄金周期,需求决定供给。根据这个逻辑,非黄金期的螺丝刀陈列必须迁就顾客群的需求。
  
所以,管理者要做的事情,是对来店客户进行梳理。专业客户、普通客户的比例究竟如何。假如专业客户比例很高,就必须跳跃性选取11把,争取把特大和特小的都陈列出。假如普通客户比例很高,就必须把销售最好的11把常规尺寸的陈列出。进一步,假如专业客户和普通客户的比例相当,那就把两种方式混合一下,陈列出销售最好的7-9把,再陈列出尺寸最特殊的2-4把,兼顾两者销售。
  
更深一步分析,可以引入时间因素。比如,通过来店人数的时段分析,发现周一到周五的上午,专业客户来店较多,那么这段时间内,调整为专业客户的陈列方式,其余时间调整为普通客户的陈列方式。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企业战略并不是虚无缥缈的高层思考问题,每个营业员都要掌握精髓。而两者的桥梁,正是大量目的性极强的数据分析。而这正是每个零售业IT人员的应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