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划人治店|也说零售标准化 | ||||||
| 作者:慕献军;出处:《店长》2007年12月号 总第34期 | ||||||
|
||||||
|
当零售业完全开放,内外资同台竞技的今天,零售的标准化话题也就无处不在地被提及,并且得到总结:国内品牌的落后是由于标准化程度不高造成的。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辩解并思考。 一、零售标准化是工业化的产物 说起来,零售的标准化问题其实由来已久,来自我们对世界零售巨头的不断了解后的结论。 我国的商业历史源远流长,从西方还是茹毛饮血时代开始,我们的商业已经非常发达,商业形态也很丰富。但现代商业形态却落后人家许多。按照常规说法,西方零售的现代化出现在20年代,但我们的现代化商业形式却在1990年才有了第一个超市,广东东莞的美佳超市。 西方商业革命的进程在工业文明的光芒下得到改造、发展。现代商业零售标准化的主要特点就是以工业化集成思想为主导,幻化出工业化特征的商业行为规范,即零售的标准化。 它首先是工业化的思想,在管理科学,一般倾向于科学管理理论来解释和定义这种管理方法,通俗的说就是把主观能动的人当作一个链条上的某环节,设计成为既定动作,并加以规范固定使之成为定式,成为标准。这就是标准化。 工业文明的成果在社会各角落的广泛使用成就了现代商业的标准化,提高了商业标准化的进程,强化了零售标准化的制度流程。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计算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商业自动化程度,颠覆了传统商业的定义,使得现代商业,尤其是零售连锁的发展得到了空前推动。计算机的统一机器语言,为连锁的拓展提供了同样的运行标准,也造成标准的格外受重视。 所以说,零售标准化首先是一个工业文明思想的商业应用;其次,它是工业化成果成功改造商业的结晶。说到底,现代商业标准化是工业概念下的商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商业,更不是商业未来发展的终点。 二、零售标准化并非万能 商业是流通领域的一个环节,区别于制造业,商业只是一种交易行为。“商之为言章,章其远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也。贾之为言固,固有其用物,以待民来,以求其利者也,行曰商,止曰贾。”这是汉代《白虎通义》对“商”的解释。 毫无疑义,零售就是一种最典型的商业行为。 我们都知道零售标准化是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产物,但它并非万能。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作为机器来设计成为链条上的环节。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有不少人提出“软管理”的概念,包括公共关系等管理方法被管理科学界提了出来,西方管理学界在科学管理突破无门的情况下,对东方的企业进行研究后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这些,都是对工业文明的某种反思。 三、文化管理是未来模式 在中国,由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兼有960万平方公里之幅员辽阔,零售市场的跨度和广度决定了,几本书、几个部门、几个标准远远无法解决商业零售的所有问题。 零售商业的受众是消费者,是大众,标准化的落实,本质上是对大多数的规范,但在我国,各地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千差万别;同时,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发展,产业结构以小为主,分散经营,“本地产品”的概念在中国市场有着特殊涵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标准在这个市场都会失灵。开个玩笑,最标准的佛教在中国也要和玉皇大帝做耍子,何况是一些个别企业或行业,使用的又是已经被证明落后的管理理念了。 标准还是需要的,但工业化下的标准肯定要受到改造和改良。怎样进行改造和改良?所依托的就是文化力量。文化管理的方法已经被证明是目前影响管理研究的最主要问题。企业无限扩大,连锁的触角可以突破国界,但文化的固守在标准化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制约企业发展。如果说,沃尔玛和家乐福退出德国、日本、韩国是市场的制约,还不如说是文化使然。 西方管理学界在科学管理突破无门的情况下,对东方的企业进行研究后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