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窗看零售|“商场限塑”的遐思
作者:陈雷;出处:《店长》2008年3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这令笔者有些担心。也许有民工兄弟会带个麻袋来购物,而当他扛着麻袋走在偏僻小道时,会不会有城管和警察上去盘查呢?这样的场景是否不够和谐?

  记得在给某食品零售企业做咨询时,曾有一个颇有意思的争论。假设,一个月饼单独出售价格为20元,那么一盒豪华包装的8个月饼应该卖多少钱?企业内部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认为,豪华包装后的月饼,售价应该高于160元。因为包装盒的成本是10元一个,至少要卖到200元一盒,才能彰显商品的珍贵,也能“赚回”包装物的成本。而另一派却认为,还是应该坚持卖160元,包装物虽然有成本,但为了促进月饼销售,还是应该“免费奉送”。

  最后,这个让人挠头的难题交到了老板的手里。结论出乎意料的简单,老板认为,既然我们的商品在市场上这么受欢迎,那当然应该多收点费了。真是佩服其老板的胆识。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或许也不懂什么定价理论和策略,但是他却能准确地抓住决策的唯一要素:商品受欢迎程度。

  仔细观察商场里形形色色的商品包装时不难发现,越是高档的商品,其包装越是奢华精致。试想,看到国酒茅台宝相庄严的躺在温软锦盒中,这种感觉是多么的和谐动人。而二锅头、乙曲们,只配成群拥挤站立着,这也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他们的大众身份。

  也许二锅头一生中最辉煌的时间,也就是躺在那商场免费塑料袋被顾客拎回家的短短一瞬吧。当它在印有商场LOGO的塑料袋中时,没人知道它是皇子还是乞丐。在崭新塑料袋的掩护下,穷人的尊严得到了体面呵护。由小及大,每当夕阳西下,人们手提几大塑料袋东西从超市里涌出,伴随着明晃晃的霓虹灯,笔者心头总是感到这是一派何等的商业繁荣、人民安居的景象。

  某一日坐公共汽车,看到一穷老太巍巍颤颤上了车,她随身携带着那一只破破烂烂的编织袋。突然领悟到,我不就是因为看到这个破编织袋而判断她是穷老太吗?!袋如人,人如袋,芸芸众生,要靠“袋”来衬托身份。有工薪女愿花7000大洋买一LV而省半年午饭和零食,也有穷婆婆要靠破编织袋来表示出她的穷,尽管在马路上可以捡到非常新的编织袋。

  小小塑料袋,竟然也有“和谐”社会的作用。商场肯定也是深谙其中奥妙,提供的塑料袋决不透明,再配以漂亮的标志,任孙悟空同志也看不清楚里面装的是手纸还是茅台。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每个人都心安理得的提着,意满志得的走着。

  在即将到来的6月份,这种和谐感也许不复存在。届时“限塑通知”的实施,很可能将统一整齐的塑料袋变成五花八门的包装物,这令笔者有些担心。也许有民工兄弟会带个麻袋来购物,而当他扛着麻袋走在偏僻小道时,会不会有城管和警察上去盘查呢?这样的场景是否不够和谐?

  对于零售业来说,“限塑通知”对于其经营影响有限的紧,多收那几个钱,也就是芝麻点的收益。而对于环保的巨大好处,我举双手赞成。从社会整体来看,自然是利益远大于弊,甚至谈不上有什么弊端。可是臆想中的不和谐,却总是隐隐在脑海中跳动。当年的孙志刚事件,07年的彭宇案,可不都是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不和谐而引发的嘛。

  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政府在出台“限塑通知”的同时,能不能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做到完美无缺呢?我倒有一个看似荒谬,实则大善的建议:首先,国家应当以财政拨款,制作一批皮实耐用,容量适宜的购物容器,能折叠易清洗则上佳。随后以居委会为发放点,每半年每户居民领取一个。而民工等流动人口,应以所在单位按人口申领。务必保证家家有,人人有。同时在电视、报纸上大力宣传,以使用该容器为荣,以使用塑料袋为耻。不出三月,有谁使用塑料袋者,必如过街老鼠,人人唾之。笔者相信,届时白色污染问题可一举攻克。此为实现和谐环保社会的有力措施。

  这么大一笔财政支出,钱从哪里来?还记得本文开始讨论的豪华商品包装难题吗,政府也可以采用那位老板的方法,征以包装重税。让富人们交纳的这些税,正好供制作环保容器之用。这也可以对目前越演越烈的豪华包装之风起到刹车之用,可谓一举多得。

  再闲扯一个现象,当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的政策出台后,本该是更加和谐的社会却因为这个政策而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比如高峰时间,司机故意不让老年人上车。这种社会道德退步的现象,是否也提醒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多考虑一些对副作用的防范措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