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窗看零售|旅游和零售的过招
作者:陈雷;出处:《店长》2008年4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在技术层面,我倒同意削峰填谷的做法略微有助于旅游收入的提高。

  
所谓“五一”黄金周的取消,其实质是削峰填谷,将五一七天假分散到清明、端午、中秋上去。据专家清华大学蔡继明博导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取消黄金周是典型的“帕累托”改进,意思是这种改变在不损害任何一方利益的情况下,至少使一部分人受益,而黄金周取消的受益者却是全社会。

  我不是很同意其所谓的“帕累托”改进,至少民工兄弟和奋斗在陌生城市的年轻人就非常反对取消黄金周。黄金周对他们来说并不等于旅游,也许是一次难得的回家机会。

  在技术层面,我倒同意削峰填谷的做法略微有助于旅游收入的提高。但既然是零售业内人士,自然还要讨论人们改变消费行为对于零售业的影响。正如郎教授的二元经济分析方法一样,对待该问题也必须切细来看。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讨论前提,都建立在居民收入静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将居民收入变化的因素考虑进来,则需要将GDP和CPI等等因素全盘考虑,连经济学家们都争论不休,太过于复杂。

  首先,旅游和零售属于不同行业,旅游的收入提高是否等于零售业的收入提高?一个旅游者到了景点之后,其大部分的消费应当是花在交通、住宿、门票、餐饮等方面。只有在经济条件宽裕的情况下,会适当的购买些当地的特产。可是与此同时,这个旅游者居住地的零售企业却因为他的离开而丧失了一些销售。而且在该旅游者回家后一段时间内,不可避免的会压缩消费开支。由于这个旅游者的总收入是固定的,综合看起来,旅游消费多了,零售消费势必减少。因此,可以把零售消费和旅游消费理解成为翘翘板的关系。

  按照专家的说法,旅游行业将加快整体增长。根据上面的一段可以推论出,零售行业整体将增长减慢。这似乎和我们的直觉有些矛盾。

  事实上,还有一个群体被忽略了,那就是没有打算出去旅游的人群。取消黄金周而换来了3个小假日,对于他们在零售上的消费,肯定有促进作用。而由于他们不热衷于旅游,或者因为取消黄金周他们放弃了旅游,这无论如何对于旅游业是重大利空。

  最后一个群体,就是那些反对取消黄金周的民工和在陌生城市奋斗的年轻人,他们因为这次变化,失去了一次回家的机会。对于旅游业来说,损失了交通收入。

  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零售业和旅游业竟然是死敌!而且矛盾的焦点在于对旅游和非旅游人群的争夺。想象一下,假如,所有的人都不出去旅游,则零售业大胜,反之旅游业大胜。

  这个规律,对于零售业的“假期”经营上,很具有指导意义。首先,在旅游景区的零售店,无论是全国连锁或地区连锁,都应该采用不同的经营策略。要突出旅游商品的促销,和旅游行业争夺顾客的眼球。而在非旅游地区和社区,则要抓住那些留守人士,让他们感觉到不出门旅游也能在家过得温馨开心。

  其次,要想办法和旅游行业“化敌为友”。与旅游企业结盟,做好旅游企业的后勤保障工作。毕竟,取消黄金周的最初本意就是促进旅游市场的增长。旅游行业在天时地利上都占了不少优势。零售行业惟有发挥“人和”,放下身段,趁今年第一次取消黄金周的机会,先知先觉者将占有先发优势。

  最后,对于表格中消费力很低的回家者,也要重视。安排一些他们消费得起的商品做促销,争取让他们感觉到社会带给他们的温暖,这也算零售企业对于社会的一种责任和人文关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