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零售|做该做的事情
作者:周勇;出处:《店长》2008年5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如果我们不用显微镜看社会,而用望远镜看发展,总体的发展趋势是: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封闭社会发展到开放社会,正在往自由、民主、公开、公平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商业零售来看,最关键的是两个十年的变化。一个是百货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2005年的十年,另一个是外资大卖场进入的十年。

  回顾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道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承包化阶段、市场化阶段、多元化阶段、一体化阶段。

  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变革的基本发展轨迹是:承包经营——机制转换——体制改革——所有制变革——政治体制变革。如果我们不用显微镜看社会,而用望远镜看发展,总体的发展趋势是: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封闭社会发展到开放社会,正在往自由、民主、公开、公平的方向发展。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主导的思维模式是“二维思考”。最初的改革都经历过“姓资、姓社”大讨论的洗礼。在商业与社会领域的每一点进步,都经历过艰辛的磨难,甚至付出过血泪与生命的代价。“外资与内资”、“做强与做大”等,我们总喜欢把事物分为两极而对立起来,在矛盾中解决矛盾。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是现实与传统的较量,市场与计划的较量,利益挑战者与既得利益者的较量。

  就商业尤其是零售而言,变化也是渐进的、阶段性的。

  上世纪80年代是流通体系的变革。1981年提出以“三多一少”(多成分、多形式、多渠道、少环节)为核心的新型流通体制,是我国商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其结果是:整个80年代的商业彻底冲破了传统的“一、二、三、零”的流通格局,出现了批零兼营、零售自采、厂店挂钩等多种经营方式,一大批当时被称为“社会商业”(后来被称为“三产”)的非“商、粮、供”系统的商业机构也纷纷形成,原有的国有批发商业在外扰内患的情况下逐渐萎缩。同时,“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成为当时普遍的经营模式,出现了“煤球家电同售,皮鞋萝卜齐卖”的景象。

  上世纪90年代是流通业态的变革。从1990年代初开始,全国掀起了一股“商厦热”,但到1995年前后,大型百货商厦就出现了一系列经营困难,主要是收益与投资不对称。其后大约经过10年时间,百货业在调整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发展的时期。

  传统百货衰落与现代百货崛起的过程,也正是以连锁超市为主导的现代零售业态快速发展的时期。新的业态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出现了一些先驱,但基本上都成了“先烈”。到1990年代初,日本与香港地区的连锁商业以食品超市形式进入我国沿海发达城市,本土超市在学习中快速赶超,从规模上获得了领先,在有些地区(如上海)外资超市(标准超市)几乎全军覆没。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以超市大卖场为主导的新一轮竞争,外资主要来自欧美国家与台湾地区。到现在,大约也经历了10年时间,其结果是:超市大卖场的优势已经不再领先,很多地区还出现了饱和,外资超市大卖场在经营技术与经营业绩上具有明显优势,超市大卖场尤其是本土超市大卖场面临着新的挑战。从百货业的衰落到重新崛起,从超市大卖场的引进到出现饱和,其转变过程基本上都是10年。

  两个十年告诉我们:做该做的事情,才能获得成功,零售需要不断修正自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