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命在怀|企业没有政治责任? | ||||||
| 作者:慕献军;出处:《店长》2008年5月号 总第34期 | ||||||
|
||||||
|
企业运行需要关注的社会态度,就是政治调整的社会关系走向。 沸沸扬扬的家乐福事件已经有10多天了,各种媒体上的讨论和争鸣不绝于耳,但是,大家好象在回避一个事实:作为一个企业的政治角色问题。 在我的学生时代,老师讲课到政治学的时候,对政治的概念有这样一个说法:政治在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所以,在看待家乐福事件上,如果把家乐福定义为一个社会组织,那么就不能回避家乐福的政治责任问题。 企业存在的政治环境 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存在于社会中,要接受社会关系的约束。换句话说,企业不是超脱社会存在的,是按照社会结构和社会构成存在于社会某结点的组织。 在实际的企业运行中,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企业,我们讨论更多的是企业生存的社会经济关系分类,近年来也有很多关于企业文化关系的讨论,这些操作层面的讨论更多的也是在现有企业运行状态下的讨论。但是,当经济全球化进程已经到达目前程度的时候,尤其是跨国企业和全球品牌企业越来越多,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和社会运行时候,讨论企业问题就应该放开眼光,把企业置于国家的范围内来做讨论了。 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我们一直以来的企业运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国内,考虑问题是在一个大中国概念下来做讨论,思维定式禁锢在了中国社会的范围内来做运行思考。一旦出现和大众思维相背离的企业行为——包括政治行为,那么企业运行就要落入社会关系的角落,最终遭到淘汰。 目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伴随奥运的契机日渐有所感触的时候,企业就会作为因子存在于代表全国人民意志的国家之中了。反过来看,一般认为,在国际舞台上,国家是本国社会整体的代表,包括本国的企业组织。这样来认识的话,就可以发现,任何一个经济组织都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因为一旦政治立场和本国政治意愿相互背离,那么企业也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 企业社会行为的政治倾向 成熟的企业运行理论认为:企业的运行要估量社会公众的态度,力求使一个政策与程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一致,以赢得社会公众的了解和接受。只有这样,企业运行才能有充沛的社会资源,包括顾客资源在内来保持企业运行和发展。那么社会公众的态度和意志的趋向到底应该如何判断和把握呢? 回到关于社会的构成上看,社会就是由社会公众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而结合成的有机总体,文化、人口和自然环境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当全球一体化进程使得整个地球变成地球村的时候,区分社会的核心因素就使得“文化”这个要素凸现了出来。文化作为社会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造就了独特的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由于特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成就了自身的行为规范,也就构成了社会。国家作为成长于社会之中而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政治权力机构,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围绕着特定权利,进行社会关系调整。由此看到的是,政治作为社会关系,就是要调整社会运行向特定社会利益靠拢。 企业运行需要关注的社会态度,就是政治调整的社会关系走向。再直接点说,就是企业需要顺应的社会公众的期望,本质上就是政治调整社会关系的目标所在,两者其实是一致的,就是企业社会行为的走向应该和社会政治方向一致。 总之,企业作为社会的经济组织,就其存在和发展来看,都和政治密不可分,企业的社会责任终究要和社会的政治目标相一致,回避和妄谈都不能也不会摆脱企业作为社会组织应该承担的政治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