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窗看零售|零售企业必须成为社会基础设施
作者:陈雷;出处:《店长》2008年6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将一些优秀的国内连锁零售企业纳入社会基础设施行列,由国家予以补贴建立一套包括信息系统、物流系统在内应急体制。这很有可能是将来几十年内应急抗灾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自看到零售行业在捐款排行榜上远超其他行业,不禁要为零售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叫好。如以零售业微薄的利润率比对其他行业如房地产的丰厚利润率,其差距则更是明显。

  如此贫瘠的中国零售业,究竟能不能杀出一条血路,谁也说不清楚。前几年麦肯锡的那个著名预测,从今天看来不是没有道理。在最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大型超市业态,基本上已经被外资所把持。

  这种局面引发了争论,一种意见认为零售业涉及到国家安全,不能让外资控制。另一派则认为市场经济,国内企业技不如人,淘汰是好事情。然而这次地震,却使这种局面显现出另一种尴尬,带给笔者一些深思的课题。

  尽管政府在震后第一时间即投入救灾,仍可发现政府在物资调动方面其实远不如一个经验老到的大型零售商。不但时常出现物资调配不均匀的状况,而且会发现有些必需品竟然被人遗忘,比如婴儿奶粉,妇女用品。两种短板的出现,使救援物资的效用大打折扣。

  在救灾中,各种意外情况和非明确的繁杂的物资需求下,解放军和政府恐怕并没有多少经验。而一个全国性的大型零售企业,可能会在物资搭配和运送上,做的更为效率。很可惜,这种类型的零售企业,内资的几乎荡然无存。

  所以只能在灾难发生后,零售企业多以捐款的形式出现,而捐物资也已经是黄金72小时以后的事情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我们的零售企业能否比捐款做得更好呢?能否在黄金72小时之内把救灾物资有效的分发到灾区呢?显然,这比捐多少钱都更有意义。

  假如,零售企业成为了社会的基础设施,这种理想国就有可能出现。

  我们国家地域广大,地理复杂,各种意外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很高。单纯靠政府的行动,在重大灾害面前仍显无比单薄。而长期的高度集权管理,又使得社会自救的能力几乎丧失怠尽。通过这次地震,必须有人站出来,承担起社会自救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而最适合的,正是和老百姓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零售企业。而各零售企业之间,必须形成商品互补的救灾联盟。在地震中,我们可以发现,最需要的几类物资,如水和食品、药品、机械、帐篷等等。很明显,大型商超、大型建材、医药连锁等几个零售企业一联合,基本上可以提供90%以上的急需物资。

  如果建立了应急机制,零售企业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一小时之内,下达所需物资清单;在3个小时之内,可以安排好物资;在5小时之内,可以将物资装车并运输出去。如果距离在500公里之内,那么在12个小时之内可以将物资送达。这绝对在人的生理能够轻松支撑的时间窗内,可以挽救大量的生命。此外,在当地的商店,还可以设立临时的物资分发处,第一时间内将库存商品发放,达到效用最大化。

  这次地震发生后,一个江苏的企业家,陈光标先生,在二小时内,即带着他的六十辆挖掘车,从江苏赶往四川,三十六个小时后加入救灾行列。笔者想,如果平时就有预案,那么会有多少个如此完美的穿越,又会挽救多少人的生命。

  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各零售企业能够尽快和政府沟通,由政府允许,将一些优秀的国内连锁零售企业纳入社会基础设施行列,由国家予以补贴建立一套包括信息系统、物流系统在内应急体制。这很有可能是将来几十年内应急抗灾最行之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