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7年,诺思科特•帕金森(C. Northcote Parkinson),一个幽默高傲的英国历史学博士,在马来西亚一个海滨度假时,悟出了一个法则,后来他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发表在伦敦的《经济学家》期刊上,一举成名。据说毛泽东曾将此书作为案头读物极力推崇。
“潜规则”并非新词,通常人们认为,它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看不见摸不着,约定俗成的行为规矩,那些看着不顺,做起来却挺顺的事情,就是“潜规则”。潜规则无色无味,却又无坚不摧;人人对其嗤之以鼻,却又趋之若骛。说得不好听点就像是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当官的A君感到工作很累很忙时,一定要找比他级别和能力都低的C先生和D先生当他的助手,把自己的工作分成两份分给C、D,自己掌握全面。C和D还要互相制约,不能和自己竞争。当C工作也累也忙时,A就要考虑给C配二名助手;为了平衡,也要给D配两名助手,于是一个人的工作就变成七个人干,A君的地位也随之抬高。 根据这本书中的“职场潜规则”,武大郎理所应当委以重任。 一个人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半天;一个忙人20分钟可以寄出一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问候的话一个钟头零一刻;一个人只需要3分钟时间就能干完的事情,却让另一个人花了一整天来犹豫不决、担心、操劳,而且疲累不堪。
帕金森的结论是:“一份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作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一件事情被膨胀出来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与完成这件事花的时间成正比。”最忙的人最能找时间。由此得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潜”不是因为这些规则见不得阳光。它们不是永远扫不干净的灰暗角落,它们是潜藏在社会表象里面的巨大力量,是存在于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社会现象中的永恒真理。
穿过几道门,见了几个人,地毯有多厚,电话有几部,要见的这个人就有多牛!“举贤不避亲”、“肆意把持权力不放”、“被权欲熏得竟然分不清垃圾和食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有所体会类似的“官场现形记”。
你也许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流行过的“无纸办公”这一概念,就是说,如果你给了人们电脑、软盘、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文件柜和纸张就会消失,所有的这一切都会在网上获得。简单地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想法的荒谬之处。如果人们拥有了利用电脑、网络、打印机和复印机来产生和传递大量纸张的能力,他们会怎样呢?当然是把这种能力大肆挥霍。 有一则计划经济时代的真实笑话,说上海某厂盖厕所,报告经过层层审批,经费总算批下来了,但只够盖一间的,经过厂领导反复研究拍板,先盖一间男厕所,至于女厕所,只有明年再说了……
帕金森定律都影响到了厕所建设,方便的事不方便了,的确该引起重视,应反复讨论研究、制定切实计划加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