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两年前,在上海的某些便利店里,可以看到有银行的ATM机摆放着,如果有顾客来买东西忘了带钱,或者是交水电费,都可以利用这台ATM机取款。
而在今年,便利店里又多了一台机器,叫做自助交费机,一切的水电煤费用都可以用卡在这台机器上支付,但这台机器却不能提款。
于是便利店里就有了两台体积不小的机器,再加上店内本身的收银系统,IT设备非常多,很有一番高科技经营的感觉。
据说这些经营的创意都来自于日本。只要去日本考察一下,很容易的便将这种模式学到手。回来之后,找个银行谈下合作,这事情基本就办成了。可是,办成不等于成功,举个例子来说,在日本,每家7-11便利店都装上了ATM,而我们的便利店,并不是每家都有。如果效益很好的话,为什么不全部装上呢?
这不能不说到便利店内ATM的来历。由于日本多山,缺少平坦的土地,因此很少有合适的地方盖超级市场,所以便利店就具有了上海便利店所没有的优势,即来自于超级市场的竞争压力并不大。然而想要进一步吸引客源,就只能从两方面入手,一个是培养出强大新商品开发能力,让顾客感觉店内常新,另外一个就是推出全面的“便利服务”。包括出售报纸、ATM机、洗衣、转帐等。几十年的坚持,使便利店成为日本人几乎每日必去的人气聚集场所。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日本便利店内的ATM机并不是银行提供的,而是零售商自己开发而成。7-11自己创办了一个网络银行,而这银行的全部资产,就是12000台在店内的多功能ATM机。不仅能提款,也能缴纳水电费,更能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值得称道的是,该设备的成本仅是同类银行ATM的三分之一。如此低廉的成本,才有可能让这些IT设备产生赢利能力。这种零售行业“挂钩”金融服务的做法,使门店得到了客流,而网络银行不用凭借营业场所便得到了客户,可谓实实在在的双赢。
回过头看上海便利店的做法,实在是有点画虎不成反类犬。第一,上海的便利店算不上是上班族的聚集地。与日本人对便利店的强烈依赖相比,上海人更愿意去超级市场购物。第二,便利店的规模不够大,无法摊薄开发设备的投入,只能依赖银行提供ATM设备,而国内金融服务基本属于寡头垄断,加上ATM成本昂贵,银行绝不会将羹分给零售企业。第三,国家政策上,也不允许零售企业染指金融业务。
所以可以想象,上海便利店的经营者们,引进这些业务,也只能是一种无奈的尝试。他们寄希望于模仿国外企业,从而降低决策的失误概率。殊不知,国情有别,消费者情况有别,“模仿”的代价可能会超过希冀得到的收益。
类似的故事还有一个,国内某大型超市花几百万年薪引进外国高管,希望求得真经,但结果却是去年大亏几千万元。这些案例不无反映出国内零售业的一种困境,即无法找到行业的前进动力,所以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模仿。
有一种理论认为,传统零售业到目前经历了4个阶段,单体商店,大型百货商店,连锁商店和利用IT的连锁商店。如果按照这种划分方法,刨除掉网络购物外,笔者很难想象出什么样的商店可以称为第5阶段。利用IT的连锁型商店,似乎是最终的业态。
然而同样是利用IT,零售企业之间的水平也是天壤之别。从IT投入看,WALMART每年的IT投入约占其营业额的2.4%,而国内的企业连1%都不到。从IT质量看,WALMART等先进企业把IT投入视为投资,因为他们有足够的信心让IT设备产生超出其本身价格的价值。而国内企业把IT视为成本,惟恐IT项目失败,影响利润水平。
究其原因,在于国内的零售企业,在IT项目决策中,还是一味模仿别人的做法,他们首先关心的是,这套软件有没有知名的客户在用,是不是大公司开发的,价格是否便宜。而在外资零售企业的IT投资决策中,他们则关心这些软件是否支持创新的业务。如果能实现经营上的创新,那怕这套软件是一个未见经传的小公司所开发,他们也会选用。
举个例子来说,7-11认识到天气情况对销售的影响非常大,于是它斥重金购买了天气信息系统。营业员借助于天气信息的帮助,订货的准确率和上架的销售率大幅提升。7-11的这套系统,开创了零售业的先河,而它本身则立即尝到了投入的回报。
而国内的零售企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虽然也引进了天气信息,但效果却没那么明显。殊不知,7-11的天气信息,是向私人的气象台购买的,精确度以街区为单位。而国内气象信息的精确度则是以城市为单位。如此粗糙的信息,能起到做大的作用呢。
因此,作为一个零售业IT的咨询顾问,笔者有必要对零售企业如果看待IT,利用好IT来推动零售业前进,做一个案例化的阐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