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竞争对家电连锁的影响
作者:张加荣 陆刃波;出处:《店长》2008年9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事件一:
  8月1日,国美在全国各地报纸上公开打出夏普65英寸液晶电视79999元/台的广告。而该款电视是夏普新上市产品,公开报价是99999元/台,在促销活动中最低价也只能是89999元/台。国美不经过和供货商的事先交涉沟通,单方面将夏普最新一款65英寸液晶电视降价2万元,令夏普措手不及且感到愤怒。夏普商贸(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伟表示,夏普将暂停向国美供应该款产品。对此,副总裁兼品牌总监何阳青解释奥运期间通过让利可刺激销量,“希望厂家把握这一商机”。      
                             (转载自《第一财经日报》)
事件二:
  苏宁宣布在国美降价的基础上再下调5000元,并称与夏普方面已经进行过协商,厂家不会以对待国美的过激方式来对待苏宁。苏宁电器副总经理王军表示,夏普没有就该款降价产品对苏宁进行限量销售,各门店都可以放量销售。另外在夏普其它尺寸的液晶电视售价方面,苏宁也获得支持。
  在全国范围内,苏宁都采取跟随国美的战略趁机获利。据记者了解,在国美和三联商社因为控制权问题闹僵之际,苏宁电器趁机抄了国美的后路,抢占三联商社在泰安的门店物业。  
                             (转载自《华夏时报》)
事件三:
  8月14日,《2008胡润中国品牌榜》颁布,列举50家中国企业的品牌价值,苏宁以品牌价值145亿元位居第19位,国美则以100亿元位居第28位。无独有偶,在前不久公布的《2008福布斯中国顶尖企业榜》中,国美的成绩也明显落后于苏宁。
  对此,国美新闻发言人表示榜单太多,方法不同,对该榜单不看重,该发言人反复强调国美是全国家电连锁的第一。                                (转载自《每日经济新闻》)

  国美、苏宁,中国家电连锁两大巨头在发力竞逐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在另一个战场上进行“看不见”的战争。08年8月初开始的国美、夏普纠纷事件中,一个最近几年逐步浮上水面的问题呼之欲出,究竟本国的强势零售商该如何处理和供货商之间的关系?苏宁的拓展速度不及国美,却在品牌价值上占据先机,是否证明“国美式”的发展模式应该有所反思、改进?

            
单店:家电连锁的最后生命线
张加荣/文
旺季爆发疲软  无奈“降价救市”
  单方面降低零售价格的行为,在家电零售业内算不上新闻,但国美此次降价行为,确显惹眼。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家电促销周期明显被打乱,其中彩电最具有代表性。由于举办奥运会,本来是销售淡季,却早在6、7月份开始了促销活动,厂商们通过降价、送高档礼品等形式大力主推大屏幕、支持高清的高端彩电,纷纷争食“奥运”市场这块“大蛋糕”;对于这样一个业内普遍看重的奥运商机,从某种意义上讲,厂商在这个时间段的态度是积极的,基本与零售商能够取得了共识,并不需要零售商施加压力,然而国美却偏偏要拿夏普“开刀”,想“杀鸡敬猴”,逼迫厂家在此就犯?似乎没这个必要!

  奥运会前,黑电销售有所放量,较往年相比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从销量分布来看,一线市场远没有预期理想,加之各大城市地房地产跌入谷底,二手房成交量大幅下降,装修市场普遍冷清,这对于门店遍及包括各大省会城市在内的主要地级市场的国美而言,最先感受到了市场的一丝寒意,寄于厚望却无功而返,种种迹象表明一些“坐不住”零售商无奈“降价救市”,来应对市场的不景气。

 “美苏”价格大战 厂商池鱼之殃
  “美苏”大战,历来己久,有国美出现的地方,也自然少不了苏宁的身影。对国美市场策略做针锋相对的对抗,是苏宁不甘示弱的表现,也是为了自己的“荣誉”而战。解读(新闻二)不难发现,苏宁的跟进速度是极为迅速的,在国美的单方面降价后,在第一时间沟通了夏普,并迅速发布了极具针对性的降价策略,苏宁的行为真实度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其目的完全是针对国美的宣传“反制”。至少没有理由能让人信服,夏普对国美采取了暂停供货措施,而却对苏宁“网开一面”。

  这也至少表明苏宁在国美单方面降价后,处置态度是强硬、坚决的,“通知”式的沟通,任由夏普有浑身解数也无法自拔。整个纷争中,并没有给夏普太多的话语权,但我们似乎看到了夏普的沮丧和无奈,作为黑电合资阵营中的领军品牌,尚且如此,其他家电厂商的处境又是何等之堪忧,基本上是正面挨国美的“黑枪”后,转身还要遭遇苏宁的“乱箭”。零售商无休止的价格大战,早己把厂商拖进了无底的深渊。

发展“跑马圈地” 行进举步为艰
  在国内家电零售市场,国美的门店数量遥遥领先苏宁、五星等其它对手,品牌价值却低于苏宁(新闻三)。故且不论这些榜单的科学性、权威性。至少我们可以从国美在对夏普的单边行为中,也感觉到国美的无奈甚至是压力,可以看作是国美转移经营压力的一种手段;2008年过半,奥运经济退温,股市依然低迷,资源类产品价格暴涨,银根紧缩,CPI高企,消费力下降,零售业销售同比下滑明显。如此形势对于零售连锁业的单店生存能力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纷纷强调单店运营质量的今天,早些年的疯狂扩张,导致各大家电连锁都出现一些亏损门店,因为市场环境恶化而岌岌可危。国美拥有最多的门店总量,势必也拥有最多的劣质店,单店经营质量自然也逊苏宁一截,这也是诸多榜单、投资机构将国美排在苏宁后面的主要因素,如今的零售连锁,再也不是靠门店数量和规模取胜了。

  船建造的再大,但却不能给它相匹配的动力,行进必然缓慢!“跑马圈地式”的快速发展模式,短时间壮大企业却松跨了“肌腱”,在应对市场“风浪”时,浮燥、激进暴露无遗。“兵力分散,势单力薄”成了国美在一些区域市场中的真实写照。

结束语
  练内功,提升单店经营质量,是家电连锁的当务之急,特别是在宏观市场环境恶劣,供应商资源收缩的背景下,出路只有通过改善自身经营能力,提升单店质量,吸引上游资源主动投放,通俗的讲,有销量就有了话语权,同时也就有了资源支持,这才是零售商谈判桌上的本钱。在相对公平交易的前提下,才能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持续的资源支持, 如果超越了对方承受的界限,就伤害了竞争的本质,回头来受伤的还有自己,最终损害的是彼此的生命线!


共存共荣推动行业发展
陆刃波/文
  众所周知,国内家电市场渠道与生产企业的关系敏感,些许的事件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夏普与国美此次的纠纷,误会的成分多于矛盾。新品推市与降价促销分别是企业与渠道之间必不可少的营销工具。家电企业与连锁渠道之间也在把每年新品与促销的时间尽量安排好,但显然这次国美打了个时间差,又缺少了与夏普的即时沟通。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家电产品的规模化拓展也的确需要连锁渠道的降价促销活动;作为外资品牌而言,国美、苏宁这种全国性家电连锁渠道仍然为其在华销售的最主要阵地。恰当的处理与巨型连锁间的供销关系还是外资家电企业不可或缺的工作;对于连锁渠道而言,苏宁这次巧妙的利用该事件,一方面,拉近了与夏普的关系,另一方面,相比国美又拉低了5000元的价格。很明显,家电企业与家电连锁的关系还没有走入一个和谐、规范的轨道上。

  不可否认的,中国家电连锁卖场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是霸气十足。不过近几年来,家电连锁渠道也企图调整与家电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演化其盈利结构。国美、苏宁在上层资本运营上的动作频繁,从单一的规模化“圈地运动”向“资本控制”变身,以国美收购大中而并延续其优势经营为例,成功获取零风险的北京市场“摇钱树”;在销售模式上苏宁日渐推崇网上商城策略,价格低于卖场10%-15%,并配合3D产品效果多元化销售从而分担卖场盈利压力;与此同时,苏宁、国美均在物流运作上实行更精细的货品管理和更加专业系统的售后服务都在将其在中国家电市场角色从“恶性称霸”推向“和谐共存”。事实上,制造企业和渠道商本来是家电流通领域一个共存共荣的整体,今天的家电渠道商正是在上游供应商强有力的支持下才拥有了自己拥有了牢固的供应系统和连锁扩张的根基。因此,现阶段看似繁荣的中国家电业实则存在诸多隐患,为此家电供应商和国美、苏宁都应认真梳理并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当然,通过苏宁、国美的成长史不难发现他们在发展思路上的确各有千秋。

  无论是苏宁的“内生式”增长或是国美的“外延式”增长,两者的确通过不同的路径发展自己。国美的规模化的“圈地运动”固然可在短期内收货高额利润,苏宁潜移默化的发展态度也不乏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形式。效益最大化始终是苏宁恪守的准则。而国美则是典型的先做大在求做强的企业;服务方面,“苏宁服务,至真至诚”俘获了广大的消费者的较高的好感和忠诚度的同时也为广大供应商所认可。继2005年与主要家电供应商实施大规模B2B对接后,苏宁电器又与其销量最大的合作品牌海尔开展了ECR(高效消费者响应)合作模式。明显节约了供应链上的交易成本,为消费者获得最大实惠。

  拥有牢固的供应链系统,不断完善的企业信息化与物流平台,是苏宁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后盾。苏宁的共赢、分享的理念也体现在其人力资源激励制度上,慷慨的股权分配让陪伴张近东南征北战的高管们一起分享了苏宁的成就与利益,对于保持苏宁持续稳定发展也起到了关键的微妙的作用。与苏宁不同,国美不是依靠整合社会资源、更不是凭借简单赚取差价,它的利润来源于对供应链的控制,同时多元化的资本运作共同构建了国美的财富帝国。在技术快速发展的3C时代,国美的信息化、物流平台建设一直落后于苏宁;参差不齐的人员构成和单店效益;乏善可陈的经营管理理念也让我们从更多侧面看到了这位中国家电连锁引领者的空洞与无力。

  不管怎样,国美、苏宁都是目前中国家电连锁业遥遥领先的强者,对比、深思他们竞争过程能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希望企业也能够意识到只有在核心竞争力下足功夫,渠道的驱动力、促销的渗透力、品牌的活力才能源源不绝的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