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零售|零售的出路
作者:周勇;出处:《店长》2008年9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零售业是产业中的小行业,却有行业中的大企业。零售业在不断变革中发展,但不管怎么变革,让顾客满意与快乐的本质不能改变。

  零售业是产业中的小行业,却有行业中的大企业。零售业在不断变革中发展,但不管怎么变革,让顾客满意与快乐的本质不能改变。零售的持续发展应该考虑:

  零售品牌是怎么造就的?
  零售已经成了一个“在抱怨中成长的行业”。老板们抱怨:成本越来越高,生意越来越难做;供应商抱怨:店大欺人,要钱越来越狠;IT服务商抱怨:换了系统不换人,问题会照样出现。管理者抱怨:压力越来越大,工作越来越累;员工抱怨:老板越来越富,员工越来越穷;职能部门抱怨:流通没了亮点,问题却不断,难以整治与管理。

  当前的零售业(尤其是超市大卖场)越来越像“地摊生意”,到处是吆喝,紧盯着顾客口袋的目光在卖场移动,传统零售的优雅、人性与便利已经离我们很遥远。零售口碑的重塑,首先应该从零售内部开始,让管理者有尊严地为企业做事,让员工有荣誉地为顾客服务,这样才能树立新的零售服务形象。

费用剧增能否自我消化?
  关注“民生”是好事,但许多责任往往会转嫁到企业,于是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企业再把这些转嫁给员工,员工再把“怨气”转嫁给顾客。良好的愿望所带来则是恶劣的结果。这就是社会“悖论”。有些专家提出:通过提高经营水平,自我消化经营费用。我觉得这也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幻想而已,除非有新的商业盈利模式的出现。

有没有可以避开正面交锋的地盘?
过去有人认为:走乡镇路线进入农村市场是一种可以避开与外资正面交锋的稳妥策略,而现在:乐购、麦德龙、大润发等超市大卖场正在向县城进军。按照这样的思路经营下去,本土连锁店将被赶到乡镇变成杂货店。这是不会有出路的,农村是个大市场,但主要的消费趋向依然在县城,所以,失去县城者将丧失农村市场。固守也是一场消耗战,结果同样是失败。出路只有两条:一是做盈,关闭外围的亏损店铺,保留本地的优质店铺;二是做专,以资本、技术与人才为支撑,主动出击,改变“传统的低成本运作模式”,通过有效投入提高经营业绩,实现自我消化。离开了“盈利”与“专业”,做强与做大,全是扯淡。其实,中国零售的任何区位优势都是暂时的。有些公司实际上是被虚荣心折腾死的:自以为无所不能而强势推进,盲目扩张导致后院失火,最终必将是前功尽弃。

放弃什么?拥有什么?
  经营者面临零售发展的新阶段与新形势,应该想明白“放弃什么?”与“拥有什么?”这两个根本性问题。放弃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应该成为经营者的首选。在现代企业,没有一个人有能力可以实现绝对的控制。经营者获得成功以后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承认人的局限性,并承认自己也是有缺陷的人。否则,成功将成为失败之母。很多事实都证明并且继续证明着同一个道理:因为成功,所以失败。自己艰苦创业过来,从小做到大的经营者为国家为企业为员工为自己像奴隶那样疯狂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责任吗?爱好吗?最关键的还是满足人的虚荣心。这是人的本性,无所谓对错。但老板们如果自己想明白了,自己能活得快乐一点,下属也能够活得快乐一点,可能因为大家都工作在快乐的环境中,我们作为顾客也自然能多感受到一些快乐,而且放弃一点控制,企业也不一定会失去控制。

  放弃控制包括管理方式的改变,股权的分散以及下属的分享,甚至包括从资本市场获得有约束的资金,而不是主要靠发行电子消费卡来获得无约束的资金,这一资金来源的改变将实现企业的根本性变革。从经营者发展为投资人,这是当前的商业经营者应该选择的一条道路。放弃了以后还应该拥有些什么?最重要的就是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富裕以后会失去真正的朋友,多的是生意上的“朋友”,贸易伙伴很难成为“真正的朋友”,他们的利益关系决定了相互之间的基本属性。如果他们还想拥有点其他什么东西,那就应该去感恩曾经支持过帮助过自己并且成就了自己事业的人,让他们来分享自己的财富与快乐。如果他这样做了,那将使他拥有比天空更宽广更美好的心境。(作者系上海商学院流通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