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追问——读《目标》有感
作者:jerryyue;出处:《店长》2008年9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当美国一家企业的高管向自己的下属推荐高德拉特的《目标》一书时,他的财务总监抱怨说:“书后面没有索引,怎么找东西呢?”更让这位财务总监纳闷的是,《目标》原来是一本“管理小说”。读完之后,他却成为了书里介绍的制约法(Theory of Constraints TOC)管理思想的坚定支持者。

  《目标》的情节是一位名叫罗哥(Alex Rogo)的厂长在他的老师、物理学家钟纳(Jonah)的点拨之下突破陈规、大胆革新,运用TOC方法让工厂摆脱险境、扭亏为盈的故事。它采取了小说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有着一以贯之的“逻辑悬念”。罗哥向钟纳请教时,得到的都是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是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接下来就是他寻找答案的心路历程,冥思苦想,头脑风暴,克服困难,化解压力,挑战和推翻一系列长期以来被奉为圭臬的管理概念(例如,用成本会计的原则衡量产品是否有利可图,用设备使用率考核工厂的生产力和效益等等)。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也会自然而然地对钟纳提出的问题保持一种思考状态,逐步体会到TOC 背后的逻辑。

  这些“逻辑悬念”是从“工厂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开始的。罗哥很快就发现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他意识到“目标”是管理者思考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自己过去顶多是靠一些似是而非的成见在指导决策。对这一问题的追问进而引出了“为什么要用‘有效产出’、‘存货’、‘运营费用’这三个指标来衡量工厂是否达到了目标?”“依存关系和统计波动的相互叠加会导致什么影响? ”“影响有效产出的关键制约因素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逐一辨析,管理思路清晰地浮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高德拉特在商业咨询界里是一个比较另类的人物。他之前是研究物理学的,在以色列巴伊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一般的咨询公司是针对客户的问题进行诊断和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实施办法,高德拉特机构却旨在帮助客户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高德拉特认为他生命中的最高目标就是“教这个世界怎样去思考”。在项目培训的过程中,高德拉特机构也大量采用《目标》里钟纳采取的苏格拉底式的启发方法:只问问题,不给答案,迫使学习者自己思考、摸索、假设、用行动印证,最后找到答案。

  TOC的核心思想是集中有限的资源,使之用在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地方,以期达到最大的效益。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这可能是高德拉特作为自然科学研究者的一种信仰:事物背后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复杂的系统往往都存在一种内在的简单性,我们可以把握和利用这个杠杆支点来管理、控制和改善整个系统。

  当企业遭遇巨大困难的时候,能够保持冷静头脑的管理者更是少之又少,更多的人会病急乱投医,今天抓成本,明天抓质量,搞得鸡飞狗跳,企业却每况愈下。真正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才显示出大道至简的力量,TOC在包括通用汽车、波音飞机等许多企业的成功实践已经显示这种“常识管理”的简单而有效。

  在美国沃尔瑟姆市举行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高德拉特回答了TOC与精益思想的区别。他举了个例子,曾经有一家汽车制造企业,同时启动了精益和TOC两个项目,精益项目进驻了30名顾问,大部分是日本专家,而TOC项目只有3 名顾问,最后的结果却是TOC项目取得的成效是精益项目的40倍之多。这里面是否有夸大之辞暂且不管,请大家关注这两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之间的区别:高德拉特分析道,精益思想是力图对流程的每个环节、工厂的方方面面做全面的改善(kaizen),而TOC却仅仅关注系统瓶颈。这种认识到资源总是有限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是非常耐人寻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