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作者:玛特 铂程斋;出处:《店长》2008年10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男色时代的孔子
                           玛特/文

  首先报告一下我手头这本书的来历和即将的去向:去年圣诞节,我们公司按惯例举行午餐会并交换圣诞礼物。这本书是财务经理准备的富有文化内涵的礼物,有幸被我抽中(其实我想要的是一盒Hello Kitty水果糖),放在办公室,正文略为翻阅了一下,附录的《论语》原文午休时偶或恭读一小段;节后上班,某同事仰慕作者及此书大名,管我借看,我说也别借了,我再翻两天,把书送给你——“翻两天”的目的便是写这篇书评,写完,书就归别人了。

  以上这段的目的在于向本文读者解释清楚:1,书不是我买的,到我手上纯粹是一个偶然事件;2,我也不准备保留此书,马上就要转送给别人。说清这两点,比下文的评论还重要。

  本书封面赫然印着:“《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全书基本就这么定了调。扉页有作者手书“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是谓“于丹心语”。出于个人偏好,我不止一次引用过王朔早期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文字。在此,我愿再引一句,以抒发我的阅读心情:“道理能牛成那样,也就不错了。”

  在孔子的理想中,“修齐治平”是四位一体的,“修齐”是手段,“治平”是目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一贯抱有从“礼制”出发的等级观念、精英思想。《论语》作为他的言论集,言说的对象主要是统治阶层及其后备力量——知识精英。(正如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其真正目的也在于通过提高党员修养,来促使党机器的运转更有效率,改进党员素质只是强化党的统治的手段。)《论语》这本书,正是在为上述对象提供道德理想、统治艺术、个人修养的一揽子指南。所以科举时代,很长一段时期,《论语》是“公务员考试”的必修课目。而于丹的“心得”,问题也正出在割裂了“修齐”与“治平”,完全不提《论语》中更为重要的“治平”之道,将《论语》的意义(“真谛”)降低到“修自身”(于丹“代后记”语)这个最初级的层次。

  比如我们看于作《君子之道》这一章。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句话,“闲闲书话”大牛人、我素来敬佩的老金先生曾专文讲解。)关于“怀德”与“怀土”,他解读说,“安土重迁不一定是小人,飘洋过海不一定是君子。君子小人在此的标准是:是否关心德业?”关于“怀刑”与“怀惠”,他更深入剖析道:“所谓‘刑’,其实是对背离礼制规定后的惩戒,是一种强力推行和护佑礼制的法制手段。君子重纲纪,重礼制,也同时重刑罚。儒学对礼制的维护,有承认皇权合理性的一面,但这同时也是对秩序的尊重。”其所发掘与梳理的,乃为儒学在当代背景下的“‘创造性转化’的价值”;其所关注的,乃为道德、法律、秩序之间的关系。而同样是孔子这句话,于丹悟到的却是“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然后举例一个人关心自家买房分房那点事是“拘囿在这么一点点利益上”,不遵守交通规则抢红灯又是“迟早要吃大亏”、“这里面有多大的隐患大家都心知肚明”,结论是:“所以什么是小人呢?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怀德怀土、怀刑怀惠这样根本性的道德分野,被于丹庸俗化为一种“大眼界”的处世之方、“人际理论”(于丹语)。

  这样一本书不必过多地援引、评论,敲录书中“心得”、“心语”,能少敲一句就少敲一句。只是易中天的序言(《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里有一段易、于对话有点意思。易“不怀好意地问: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答:“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易中天认为于丹的回答“很精彩”。

  时尚杂志常说,这是一个男色的时代。女人们更放肆地打量和品评男人,那些中性的、柔媚的男子广受欢迎。其实这也不奇怪,在从前,面目姣好的男旦一样容易蒙获少奶奶、大小姐们垂青。又据说,去势能改善禽、肉的口味(比如阉鸡的肉质更为鲜美)。依据同样的逻辑,圣贤和经典,经过于丹的“去势化”处理,果然也是深入浅出、广受欢迎,难怪此书风靡一时,并会通过上述交换圣诞礼物的方式,流入我的手中。

  《论语》的核心或说“真谛”在于孔子的政治理想,上托“先王”、下图“仁治”,政治诉求是孔子和《论语》的雄性特征。中国也许缺乏无界限地讨论政治、提出各种政治设计和社会蓝图的公共氛围,但至少借由《论语》这样的经典来“托古喻今”并非不可能-老金在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于丹却不是这样。她把孔子包装成一个性别不明、身体温热(“略高于体温”,见“代后记”)的心理咨询师,他的每句话都可以从生活小故事中得到印证,他为疲于奔命的城市白领奉上一盅盅美味滋补的“心灵鸡汤”;《论语》成了“一眼温暖的活水泉”,供她“以身体之”。

  这样搞也不是不可以。经典是开放的公共资源,不同的人可作不同的解读。男色时代,有人要把孔子包装成一个善解人意的中性人,自有她的技巧和方式,《论语》的价值不会受到这种包装的影响。前面提到,于书附录了《论语》原文,至不济我还能建议接手这本书的同事别忘了查看后面这几页。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作者、买这本书的财务经理和管我借这本书的同事都是女性,我不好说这是不是巧合,或其中有什么代表性。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追星族的过份贴近常让偶像感到不适。至少在我看来,于丹对孔子,也贴得太近了,太近就不逊。

  
             《论语》的温度
                            铂程斋/文

  在我们家小区里,住着一群来中国工作的老外。他们的孩子除了上学外,似乎成天在玩耍。你站在窗边,就能听见他们的欢笑,"let's go!"

  前年的圣诞节,我看到三个小老外在单元门口,练摊,卖圣诞节礼物:一些大小不一的剪纸圣诞树和圣诞老人。

  “自己做的吗?”我问。 
   “是的”。 
   “多少钱?”我接着问。
   最大的那个说,“大的5元,这个3元,小的2元。”
   我指着3元的说,“2元?”。
   他们用不太流畅的中文说,“好。谢谢你,圣诞节快乐”。

  回到家里,我就跟所有的人讲这个事情。我的直觉告诉我:在我们的教育中,似乎漏掉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看看我们的孩子成天在忙些什么,学些什么,就知道了:小学生成天学奥数,在题海中遨游,上钢琴课,每天一篇日记,放假还要请老师开小灶;中学生,更是了不得,为了梦想中的大学,大人们居然会放弃自己的事情,去陪读,据说,仅在新加坡,就有3000多陪读的母亲。可怜天下父母亲,望子成龙,命悬一线!大学生在英语的四六级考试中挣扎,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寻找自我,当毕业来临的那一天,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光阴虚度,不少人连找份工作的勇气都没有。从温室中长大的花朵,最后只是生产出新的现象,苦涩的词汇:啃老一族。

  这难道就是含辛茹苦的结果,倾家荡产的结果?我们的教育行走在功利的偏锋上,为了金钱的利益,为了那少数人的成功,抛弃了大多数人的幸福。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选择,一种没有未来的歧途。是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

  所以,当水均益在采访美国杜克大学校长时,会有些惊讶:在那样的大学里会开设那样的课程,人们不仅学习工作的技能,也学习生活的技能,比如健康管理和职业生涯管理。

  我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每一次的成长、快乐和幸福。源于自身,而又辐射身外。没有任何一种简单的模式,可以替代。

  在每一次的成长中,都需要有一些东西温暖我们的心。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暗示的眼神,一次热烈的鼓掌,一回开心的谈话。

  看完《于丹〈论语〉心得》,我感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温暖。灰色的孔子在历史的深处向我们走来,作者把五彩的世界和历史连接在一起,让论语的温度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成为怎样的自律的人,我们该如何交朋友,如何看待成功或者失败,如何看待人生的价值,如何达到我们内心的幸福和安宁。

  道不远人,人自远。改变你的人生,从你自己做起,这是每个人的福祉,是所有人的福音。

  如果我们的课堂里有这样的课程,那我们和我们孩子的人生,会是充满了幸福的骄傲。我们的未来也会因此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