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商业与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如果商业运作离开资本运作,很难有大发展。可能的情况是:零售以外的投资人带着资本、技术与新理念来接管规模化企业,实现新的颠覆。
在《东方企业家》杂志2007年5月号上有一篇张五常的文章“制度乐观与文化悲观”,在这篇文章中,张五常说:“在严重通缩的情况下,中国还是高速增长。因此我们客观来看,西方宏观经济学是完全错了。”张五常没有说出错在哪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西方经济学是以假设为前提的
第一, 理性假设,假定每一个参与市场的人都是理智的,但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都是非理性的。第二,用模型解释经济现象,但最完美的模型也跟不上现实的多样化与多变性。第三,私有制会使社会经济达到均衡,但“看不见的手”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每一个个体都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实际上,人的良心与道德在金钱与利益面前总是十分脆弱的。在上述假定下的经济学,实际上已经严重脱离了经济发展的现实。 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分三类
第一是假定经济学,研究一定条件下的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第二是解释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运作的相互关系、形成原因以及发展态势。第三是应用经济学,提供社会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宏观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相关问题的对策。我们接触最多的是假设经济学,所以,这些经济学很难解释社会经济现象。人们以学术权威的假设经济学理论为导向,由此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往往会严重偏离实践。 经济学归根到底是心理学
决定人们行为的首先是经济因素,但最终的决定因素是人的心理,所以,经济学归根到底是心理学。譬如“买涨不买跌”就是典型的心理现象。还有经济危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商品过剩,但自亚洲金融风暴开始,经济危机再也不是“过剩危机”,主要是“信用危机”。为什么信用如此重要?这是因为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产业分工导致社会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剧,一旦在某个领域发生问题,就会产生连锁反应。
例如工商关系,在正常情况下,零售商不管欠供应商多少钱都能自如应对,但如果零售商的信用在供应商看来出了问题,供应商将成为零售商的终结者。可见,由于产业细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就是信用危机。信用危机虽然有经济原因,但在现实中常常是由“过激报道”引起的,这些发生危机的企业,可能遇到一些经济困难,但如果债权人不采取“挤兑行动”,完全可以继续维持下去,是信任危机导致挤兑,进而使事态恶化。
特定的经济背景需要有特定的经济学
中国的特点皆源于人口、体制与民族心态。中国消费者的从众行为非常明显。有一年,从农村到城市,过年的时候大家都送“保龄参”,结果这个产品就供不应求。去年猪肉大幅度涨价,导致生猪养殖量猛增。现在的情况是:生猪销售困难,导致可以出栏的生猪继续存栏。蔬菜行业以前有一句口头禅:多啦多啦少啦少,少啦少啦多啦多。大家叫多的时候越叫越多,结果是没有这么多,最后还是少,反之也是。
最近在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本币升值情况下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情况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现象?我觉得重要的不是中国经济现实,关键是对未来经济的期望。在股市屡创新低的情况下,对未来的预期出现了恐慌心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很多连锁企业老门店的销售额呈下降态势是必然的。
连锁企业面临新挑战
上海家得利经营者退出自己搭建的经营平台,浙江供销超市被物美收购,说明了什么?这不是简单的兼并案,预示着中国连锁企业即将进入一个新时期,我把这个时期叫做“改朝换代”,或叫做“中国零售业的第三次革命”。说改朝换代是因为创业者变成投资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改朝换代。创业者拥有股份,在收购兼并以后仍然保留股份,但不直接参与经营,从创业者与经营者转变为“投资人”。另一种是出售股权,兑现价值,仍然担任经营者的角色,据说浙江供销超市是这样,但这一模式能否长久,有待继续观察。
家得利经营者的退出据说是因为创业者与新老板的矛盾而导致的。与其这样,那还不如一开始就想明白:出售股权,自动退出。实际上,中国的零售业已经历了两次大变革,第一次是用连锁与超市的模式替代传统的销售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非零售行业的投资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分析其成功原因,十分关键的一点是创新,他们不是从传统商业中演变过来的,没有传统思维与传统习惯的束缚,所以胆子特别大,路子特别怪,发展特别快。
第二次变革是外资的进入导致国际化竞争,这个过程目前仍在继续。国际化竞争使国内商业看到了差距,通过竞争也提升了经营管理水平。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时期,一开始害怕国际竞争,其后是在竞争中逐渐壮大,现在看来,仍然是这些跨国零售集团占有经营与管理方面的“智力性优势”。
但国内企业也拥有一些资源性优势,如上海的便利店,由于前几年抢占了很多有利“位置”,外资进入以后也很难战胜内资企业。由此我们也看到,零售战略的首要任务就是“占位”,占位以后是依靠“运气”,运气就是“提前占领一个地方”,第三是“对未来重要阵地的判断”,这是“远见”,第四是阵地战,面对面的竞争。
现在进入了第三次变革。已经拥有企业的经营者向何处去?作为传统商业颠覆者发展起来的经营者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是不是也形成了“定势思维”?是不是也变成了传统的经营者?这是两个需要反省的问题。由于商业与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如果商业运作离开资本运作,很难有大发展。可能的情况是:零售以外的投资人带着资本、技术与新理念来接管规模化企业,实现新的颠覆。面对这一变革,当前的创业者与经营者,该怎么办?
经营者转变为投资人 在第三次变革过程中,目前的创业者与经营者,有三种选择:第一,出售股份,退出经营,做一个投资人。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选择。但对有些经营者来说,这意味着“失业”,是一种痛苦的选择。对另一些经营者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急流勇退将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第二是国有股份出售,私人股份保留,原来的经营者继续实施经营管理。变化的只是换了一个大股东。但这一变化是根本性的。在这样的变革背景下,如果原有的经营者不调整心态,不改变思路,不采取妥协,恐怕就会遇到第三种结果。
第三就是与新的大股东因矛盾而翻脸。在这种较量中,资本是最后的裁判。希望在这一变革中的经营者不要迷失方向。
从经济学的迷失到企业经营者的迷失,关键是我们常常忽视了经济活动中虚无缥缈的心理活动的决定性影响。所以,经济学归根到底是心理学与心灵学。(作者系上海商学院教授、流通学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