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政府的强势推动之下,规模性的连锁商业企业在一夜之间都归并于一个商业集团,没有进入的也没能进行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这些都是造成上海连锁商业发展平静的根本原因!
过去的三十年内,上海商业的现代化发展在以超级市场为代表的连锁商业的引领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上海连锁商业的形象代表了改革开放的上海城市形象,并且在零售业态创新和先进经营方式的导入方面开创了中国现代商业发展的先河,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的前三年,上海连锁商业的发展一直引领着中国连锁商业的发展,但在近5年里,上海连锁商业的发展已经落后,失去了引领中国现代商业发展的地位。
目前上海连锁商业存在一系列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持续的规模扩张能力和提高盈利的能力
作为在中国最早发展连锁商业的上海,目前上海规模型连锁化商业企业在全国的排名在靠后,甚至被挤出排名榜。这说明上海的连锁商业企业缺乏持续的规模扩张能力,尤其是缺乏拓展外地市场的能力,说到底,就是缺乏核心的竞争力。另外,在上海连锁商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大卖场、连锁超市、便利店这三个业态中,上海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提高的能力比外资企业和大部分外省企业都要低和差!这一点可能会令上海的连锁商业企业感到非常的诧异。
2.一直没有突破超市经营生鲜食品的思想关、经营方式难关和技术难关
在全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上海连锁超市,在生鲜食品的经营上与农贸市场相比,处在弱势地位。上海目前有158家大卖场,3000多家连锁超市,但大上海一直没有形成以连锁超市和大卖场为主导的安全生鲜食品供应链,在关系到消费者每日所需的蔬菜、水果、活鱼、活禽等生鲜农产品的销售上,超市和大卖场所占份额不足20%。
也就是说,大上海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商品,大部分都是在组织化程度低、难以追索、安全保障性差的农贸市场和地摊商销售出去的,这与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十分不相称,也很难保证将来不会出食品安全问题!
比较一下全国其他连锁超市,福建永辉、山东家家悦、武汉中百在坚持生鲜食品自主经营的基础上,已经建立了分布全国的生鲜农产品直采基地,生鲜食品已经成为超市盈利的核心品类,从而形成了核心技术。
有几个数字可以警醒一下上海超市业的同行,根据中国超市联合采购交易联席会议秘书处2006年8月26日对福州市场的调查统计,福建永辉超市的生鲜食品平均零售价比沃尔玛低22%,比家乐福低23%,比农贸市场低18%,在这样的价格竞争优势之下,门店还保持了27%的毛利率。整个福州市场的农贸市场在不断萎缩,而老百姓感到高兴,因为受惠很多。
3.缺乏连锁经营的主力业态和业态创新能力
在当今发展最快的主力化连锁业态中,上海的家电连锁店早被国美、苏宁赶出了这个发展、规模成长速度最快的行业。
上海曾是中国连锁业态发展与创新最快的城市,而今在连锁业态的创新能力上已经落后于全国。例如,在与国际零售巨头的竞争中一直占上风的福建永辉超市已经创新出第四代超市,而上海的连锁超市还停留在第一、二代上。
4.竞争能力弱化
在大型超市这一业态领域,上海的本地企业与外资竞争处在弱势地位,我们曾经花了极大的代价向外资学习这一业态的经营方式,但一直没有形成成功的模式。
即便是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上海便利店,小规模的外资连锁店在经营管理水平和消费者口碑上也远高于大规模的本土连锁店。上海的本土便利店在特许加盟连锁和盈利模式上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5.缺乏创新发展的激情和学习热情
上海曾是全国连锁商业的学习热土,而如今已经看不到在上海连锁商业发展初期那种企业间竞争和相互学习的热情了,在经历几轮拓展外地市场受阻后,上海的连锁商业已经没有了早期的创新激情。
是什么原因导致上海连锁商业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笔者经历了上海连锁商业发展全过程,笔者认为,上海连锁商业过去的辉煌在于政府的强势指导与推进。比如,1994年市政府将开设100家超市作为当年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在传统的国营企业中导入了连锁经营的方式,创新了业态——超级市场,从而引领了大众消费革命和流通创新,引领全国零售业态、经营方式创新长达十年之久。
当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制的过程中,政府的强势推动无疑是正确的,但一旦把企业推到市场上去了,就应该让企业和企业家真正做市场的主人,就应该为企业和企业家创造好的市场环境,创造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与竞争的运作体制与激励机制。
回顾上海连锁商业何时逐步失去了引领中国现代商业发展的地位,正是上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组建大型商业集团之时。在政府的强势推动之下,规模性的连锁商业企业在一夜之间都归并于一个商业集团,没有进入的也没能进行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这些都是造成上海连锁商业发展平静的根本原因!
另外,上海市政府在上海商业发展战略方向上存在偏差,过早地认为上海已经完成了现代商业的革命,在强调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航运中心时,把贸易中心的建设放到了次要地位。这种战略方向的偏差直接导致了政策导向偏差,比如前几年在城市商业支持政策上,不是继续将超级市场革命进行到底、建立以连锁超市为主导的国际化大城市所需要的安全生鲜食品供应链,而是支持发展所谓的标准化菜场,致使生鲜农产品流通的落后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一政策的负面作用是,打压了上海连锁超市扩大生鲜食品经营规模和水平的进程,损伤了超市业者要成为城市菜篮子工程终端主力力量的积极性。
笔者研究发现,要突破上海连锁商业发展的瓶颈,不在于上海的企业和企业家,而在于上海市政府。政府必须明白,国有企业的成功依靠两个要素,一是垄断性行业,国家给予垄断资源,二是“能人经济”,即依靠个人的思想、意志和能力,这种成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不是制度性。
商业是一个市场化竞争高度激烈的行业,国营经济的体制是不能适应这个行业的,未来上海连锁商业能否发展突破瓶颈,取决于对国营商业尤其是国营商业集团的产权制度的改革。产权制度的改革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这需要政府与企业家两个层面的努力与智慧。有了产权制度的改革,才能够设计出好的企业激励机制,在好的企业制度和激励机制下才能重新激活上海商业企业家的创新与发展热情,优秀的企业家和企业才能脱颖而出,上海的连锁商业才会迎来第二个发展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