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零售行业,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时代早已来临。但从业人员的观念却还未跟上,顾客的消费观念却已改变甚至超前发展,结果导致双方冲突事件屡见不鲜。
相关新闻报道: 10月18日下午,青岛市北家乐福二楼上演惊人一幕:顾客朱先生在蔬菜区购买冬瓜时,与营业员发生争执,冲突中营业员竟操起切瓜刀,一手掐着朱的脖子,一手持刀背朝他的屁股砍了两下……
还有更多没有报道出来的负面新闻,同时也存在大量私下调解的案例。舆论导向基本都同情顾客,谴责商场员工的行为,但事出有因,一个巴掌拍不响,双方都有值得深思的地方。尤其作为大型商场,发生顾客纠纷冲突的机率高,社会关注度更高,往往事件发生后,公司名誉受损,顾客受伤或惊吓,员工丢掉工作甚至受法律制裁,造成三败俱伤的局面。近年来这样的案例有上升的趋势,主要集中在商品质量和服务方式上,笔者以卖场亲身处理的经历与大家共同探讨解决之道。
一、卖场冲突的产生 销售一线员工的工资都不高,他们在卖场每天要接待形形色色的顾客,尤其是奶粉和食品质量安全危机频发的今天,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要为了维护公司利益去应对某些“无理”的顾客,一旦没处理好,就被上级责难、惩罚,再被低素质的顾客辱骂,员工承受力达到极限后就可能行为失控,这是完全符合常理的。外界媒体则把事故归结到企业管理和员工素质,如果不能得到足够重视,这些会演化为社会问题。总之,减少冲突的发生还要从社会、公司和员工个人三方面去解决。
二、卖场冲突的预防 首先要倡导理性社会,各大新闻媒体是负责任的媒体,对出现的商品质量问题,要客观公正报道,不能夸大其词,不要将出现问题的商家在事实不清楚的情况下怀着“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心态去片面报道。目前有一部份人,经常用媒体的名义来要挟商家作出巨额赔偿,商家不愿将事情复杂化而妥协,由此造成恶性循环。
要预防冲突发生,就要做好两方面工作:提高人员素质及建立完善制度。在招用员工时,招聘部门要对其进行性格测试,了解对方的心理素质及倾向,有效降低潜在风险;管理者很难时刻监管到每一位员工的服务行为,员工待客热情与否和服务水平好坏,相当程度上由自己掌控,难以持久、自始至终地提供高水平的顾客服务。
针对这个问题,卖场要营造出顾客至上的文化气氛,坚持对员工职业精神的培养,定期开展心态管理培训及问题处理技巧培训,对客服专员及处理客诉多的员工,则请专业导师做一些特殊的心理辅导;此外,管理者也必须身体力行,做好表率行为,有了良好的卖场服务氛围,员工的自制力才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卖场员工也必须明白,接待形形色色的消费者,保持明快的微笑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服务的意义,成功的秘诀。
建立一套严格的奖惩分明的顾客服务体系,确保所有的工作流程和细节中都真正体现顾客服务的宗旨,是解决难题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当冲突已开始形成时,不要在正面问题上和顾客争执,懂得换位思考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三、卖场冲突的处理 根据长期处理冲突的实践经验,处理人员应杜绝以下八种行为的出现:只有道歉没有进一步行动;把错误归咎到顾客身上;做出承诺却没有实现;完全没反应;粗鲁无礼;逃避个人责任;非语言排斥;质问顾客。
同样,在化解顾客愤怒情绪时,处理人员应切记以下几条戒律:立刻与顾客讲道理;急于得出一个结论;盲目地一味道歉;与顾客说“这是常有的事”“少见多怪”等;言行不一致;鸡蛋里挑骨头、无中生有,责难顾客;转移视线,推卸责任;装聋作哑,装傻乞怜;与顾客做无谓争论;中断或转移原来的话题;过多地使用一些专门用语或术语。
当冲突已经发生时,处理人员就要迅速了解顾客的心理需求。是发泄,是要求尊重还是希望得到补偿?明确对方是要求精神满足还是物质满足,如果要求超出法律的正常范围,建议还是找相关政府部门解决。
假如卖场工作人员和顾客产生肢体冲突,就会处于被动立场。也有相当一部分的顾客确实需要协助,超市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协调厂家和消费者解决事件。当然,在处理客诉时,尽量在有摄像机的地方处理,条件如允许可以安装录音录像设备,一是为了保存证据,二是为了分析处理处程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理解和实践的技巧能够帮助商场妥当地处理最棘手的情形。“令顾客心情晴朗(CLEAR)”的顾客纠纷应对原则包括以下步骤:C - 控制你的情绪(Control);L - 倾听顾客诉说(Listen);E - 建立与顾客共鸣的局面(Establish);A - 对顾客的遭遇表示歉意(Apologize);R - 提出应急和预见性的方案(Resolve)。
总之,商场在处理各种顾客纠纷时,要掌握两大原则:一是顾客至上,永远把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二是迅速补救,确定把顾客的每一次抱怨看作商场发现弱点、改善管理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获得顾客的信赖,提高商场的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