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百货公司如何过年关
作者:刘晖;出处:《店长》2009年1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小时候,父母都在中学里教书,到了过年家里的生活就会变的很“紧巴”。由于家里人多,平时生活入不敷出,多多少少的要借些钱度日,到了年根很多人来要债,基本上父母的年终奖也就全还债了。买新衣服什么的就更加没可能了。因此,家里人都叫“过年关”。

  2009年的春节对于百货来说恐怕也是“年关”了。且不谈什么外部因素,先看看我们国内百货自身状况。自从1998年以来中国百货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搭上了中国消费升级的顺风车,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一片繁荣的景象。到了2006年更是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配合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而一发不可收拾。在众多的证券分析中,百货似乎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风向标。20~30%的销售额增长率更加使人确信,中国百货明天就要赶英超美。更有甚者,有学者撰文指出,“中国人均商业物业面积远远小于欧美,未来5年,百货不是过剩而是过少”。其结果是怎么样那?大量的营养不良的畸形儿诞生了。不顾城市发展规律、不顾经济发展阶段、不顾消费者消费总量,快速上马,盲目建设。

  总得来看,这些“怪胎”集中了以下几个特征:
  1.选址有误,妄图创造“新商圈”神话
  在很多城市的政策扶植下,大量百货公司选择远离核心商圈的所谓“新城”开创自己的另一番天地。其结果可想而知。殊不知,中国道路大多是没修完的,老百姓还是喜欢做公交的,最重要的是购物成本会因远离核心商圈而成倍的增加,而不是像欧美那样明显降低。

  2.人才瓶颈从未有过突破
  直到现今人力资源丰沛的时期,百货公司仍然为没有人才而苦恼。其重要原因是一方面对人才的诉求,另一方面是对工资、福利、培训上的“吝啬”。这个是心态的问题!一个基本人才都配置不齐的百货,就是没有危机,能活几年?

  3. 管理混乱,基本上就没有成型的管理制度
  管理上好一点的是找几个职业经理人搭个草台班子“人管人”,差一点干脆老板一人上阵,企业跑冒滴漏,成本管理一塌糊涂。更加上百货经营上的特殊性,索贿受贿更是比比皆是。

  4. 经营上毫无策略
  跑到上海北京看一圈就如获真经,跑回家乡就要大干一番。也不想想,若是百货有钱就能开的话,早在92年、93年就遍地开花了。更不要说,百货里还有很多细分,时尚流行、大众生活、高档精品不是什么形态都是可以随便开的。

  5. 投机多于投资
  开了百货就想赚钱,实现现金流充裕的良好愿望。忘了百货都是有养铺期的。

  那么,2009年的第一季度就是他们的“年关”到了。可预期的状况大致可以有这么几样:
  (a)由于客流量实在太少,供应商纷纷外逃,商场开天窗面积超过30%以上,根本不能保持正常的经营,只好黯然关门。
  (b)竞争对手企划活动越做越凶,折扣越来越低,自己仓促迎战,供应商终因体力不支纷纷“跳场”。且自身毛利已经无法支持成本的支出,最后只好转卖他人。
  (c)管理混乱,成本过高,终因入不敷出而关门倒闭。
  (d)资产负债率过高,收入的现金流根本够不上支出,最后被债主收了去。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行业中也活跃着一些大型的连锁百货公司,他们身强力壮,实力雄厚,团队专业。对于他们,好时机到了。笔者认为,若是他们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就可以安享这个“丰盛的年夜饭”了。
  1.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完毕。至少包括:人力资源的内部整合,供应链资源的整合,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财务资源共享特别是现金流的共享。
  2.企业制度体系搭建完毕。全公司已经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统、细节的管理制度。并可以全面推广。
  3.企业标准制定完毕。至少营运标准、物业标准、开店标准、服务标准体系已经形成。
  当百货企业具备了这些以后,核心竞争力就形成了,就有了兼并或挤垮对手的能力。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如果我们就是先天不足,现在到底怎么办呀?
  以下几个选择你可以看着办:
  (a)靓女先嫁。
  如果你的企业不是致力于百货行业的长期发展,而是短期进来凑热闹的,趁着业绩尚可的时候,卖个好价钱。
  (b)壮士断腕。
  要是碰巧你运气不好,门店经营困难,天天赔钱,那就早点出局吧。少开一天,少赔一天。
  (c)强身健体。
  在这个关键时期,加快品牌调整,加快人才引进,加快制度建设将企业尽快引入良性通道。
  (d)组建联合体。
  在一定区域内,单店百货进行松散的联合,通过互相的资源交流和共享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同时,这次危机也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1.连锁百货通过兼并、收购等办法迅速占领渠道资源。使原来“供强零弱”的现象得以逆转。大量的中小品牌将不得不依附在这些百货的庞大体系上,贡献出更多的毛利。百货渠道为王的时代初现曙光。
  2.抢占二、三线城市核心商圈。作为商业的不可复制的核心资源,它的投资价值是长期趋好的。
  3.争取上游资源,在自身财力许可的情况下,收购品牌商。在中国即便是一些赫赫有名的品牌也不过几千万的资本,在经济形式不好的情况下,向“百丽”学习,向“沃尔玛”学习,收几个知名品牌于囊下,对于未来的快速开店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可控制一批产品生产原厂,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毛利空间,为竞争做好准备。
  4.输出百货“品牌”,以大品牌覆盖小品牌,最终确立全国市场的“美誉”地位。
  
  总之,2009年对于百货将是不平凡的一年,“洗牌”在所难免,希望看到的是经历了这场风暴以后的中国百货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