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煮生鲜|农超对接困局 | ||||||
| 作者:徐鸣;出处:《店长》2009年1月号 总第34期 | ||||||
|
||||||
|
总不能每次都是到了胡萝卜、大白菜要烂在地里了,才想起要与终端人员建立直接联系吧?! “超市要采买源头的商品!农户的农产品要尽快与超市对接以提高农民的收入!”这些话,做超市及与农产品有关的人几乎耳熟能详,各种相关媒体都有报道。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似乎非常不理想! 前段时间的胡萝卜产地价每斤4分钱,12月中旬的大白菜每斤4分钱!但还是有大量的胡萝卜和大白菜烂在地里没人要。消费者在菜场、超市看到的售价照样是每斤0.5元(当然,这个价格比去年同期便宜)! 笔者当时很奇怪,为什么这些农产品到烂了才会引起注意,才会上媒体?前段时间,我们和商务部下属的一个专门推广农副产品的网站负责人谈起此事,才渐渐明白其中原因。 国家实际上是花了非常大的成本,来推动农产品与终端超市建立信息互通的,但可惜方式、方法不对,太过想当然了!把农民的供销信息往网上一放,难道超市的采购员就会趋之若鹜地上网找信息,然后自己联系农民采买商品?很多公务员是这样想的,因为“省却了很多中间环节,综合成本大幅度下降”,他们并不知道,终端成本中的产品成本只是因素之一。 上周,笔者在商务部的一个朋友让大家帮忙发一些信息给超市:因为河南的大白菜滞销都快烂在地里了,价格很便宜! 笔者想,农民朋友忙乎半年不容易,就帮帮吧!于是开始大量联系超市相关人员,告知信息,希望他们能够采买这些农民的大白菜。在超市的朋友们回馈积极,因为一来可能采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二来也算是帮了农民朋友的忙,心理上得到安慰。 十几个超市开始陆续电话联系,按照商务部朋友提供的一大串联系人、电话。结果呢?清单名录中的一些人(当然肯定是农户或者农业合作社)根本不当一回事;一些人坐地起价;一些人不知道怎样做这种生意;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和超市的采购们谈上几句,但是因为听说有的超市会押款而不停地问关于付款保障的事情。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农超对接不是一个口号,喊口号是在浪费国家的钱!农超对接的两方面——农民和超市都需要进行相关培训。 农民方应该至少有基本的沟通能力,能够基本了解超市的运作方式、产品运输保养知识,能够基本了解“损耗控制、验收、收货、订单、验收单、最低订货量、含税未税”等终端管理术语,否则,对于农民而言,和超市相关人员不存在任何共同语言,连基本的沟通都不能进行,怎么可能把产品销往超市? 这需要国家把一部分钱交给专业的培训公司给农民们进行“超市扫盲”培训,让农民们能够换一个角度,学会从超市角度来考虑问题,那么,除了沟通能力提升外,产品的安全管控、包装方式、产量和等级管理等方面,能够事先考虑到终端的要求、能按照终端要求进行加工生产的话,大量货物积压农地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而对于超市相关人员而言,应该多了解中国农产品的产地分布情况,了解阶段性农产品供销信息,即使不是直接采购,而是通过供应商采购,至少有一个很强的价格控制力! 农超对接,靠每年几次展览会或超市老总推动是远远不够的,那都是做秀,实际意义和效果不大。要解决农民的困难,要让终端的价格下来,国家应该把钱花在培训农民以及打通信息环节上,信息是要推动的,相关信息推动给相关人员,信息才会产生价值! 总不能每次都是到了胡萝卜、大白菜要烂在地里了,才想起要与终端人员建立直接联系吧?!花钱,特别是花国家的钱,不能总是做个形式,关键还要产生实质性效果!光会种地的农民,要农超对接是不现实的!会种地,也知道种的东西会卖到哪里、怎么卖,那才是农超对接的基本基础,否则,中间商环节怎么可能去除? 农超对接,不仅仅是终端超市要动起来,关键还是在农民这个口径的管理上,否则对于终端超市而言,不能顺利、持续地获取商品,这个风险就不是偶尔几次农超对接产生的额外利润所能弥补的! (作者系华润万家华东区前采购总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