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猛药or偏方?
作者:何联乔 策划/本刊编辑部;出处:《店长》2009年3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突然来袭,在外贸出口疲软,消费需求下滑的严峻形势下,政府和企业动足脑筋,努力从各方面刺激国内消费指数。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扩大内需成为目前最切实可行的突破口。


    2008
1219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建议中国政府拿出1万亿消费券发放给全体公民,可拉动有效需求增长3.5%,甚至更高的比例。


    东莞、成都、杭州在内地城市中率先发放消费券,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消费券的争论才刚刚开始。在赞成者看来,发放消费券是有效且适时的政策,而反对者却批评它是“刺激消费的快乐丸”、甚至是“包裹糖衣的毒药”,将给未来埋下隐患。


    那么,发放消费券究竟是一帖猛药抑或偏方呢?它在中国是否有大范围推行的前景?

 

【小贴士】

消费券是专用券的一种,为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当经济不景气导致民间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政府发放给人民消费券,作为人民未来消费时的支付凭证,期待借由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以振兴消费活动,甚而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景气的复苏。

虽然消费券是以促进消费为目的,但也可作为社会救济工具之用。也有两者相混,既以振兴消费为目标,实施方式又如同社会救济。混合型的政策形成背景可能比较复杂,而非仅有经济考量。

 
消费券带来了什么?

一、促进可观消费量


    杭州消费券的发放直接刺激了居民的消费热情。根据杭州市财政局的数据,截至
200926日,消费券已完成总发放数的95.08%;到28日,各指定商家共接收消费券4772.41万元,占总发放额的47.72%,消费券对商贸行业拉动效应为2.06倍。


    杭州城区共有
49家大中型商场、连锁超市(便利店)、家电卖场、手机连锁店的335家门店为消费券的定点使用企业。从调查统计的情况来看,市民使用消费券,超市是当仁不让的主场,共回收消费券148.4万张,占商贸行业回收总数的94.22%


  有关部门选取了联华庆春店、运河店、江城店、华商店和好又多凤起店、华润万家濮家店、欧尚超市等七家大型超市和百大、解百两家大型商场进行抽样调查,对春节期间使用消费券购买的商品进行了分类统计。


  在超市,消费券的主要购买商品是食品饮料类,占
59.69%;其次是烟酒滋补品类,占18.55%;第三是日用品类,占7.67%;第四是数码家电类,占5.95%;第五是鞋帽箱包类,占4.04%。而在商场,消费券的主要购买商品为服装类,占50.32%;其次是数码家电类,占14.14%;第三是鞋帽箱包类,占11.05%;第四是针纺品类,占8.76%;第五是日用品类,占7.42%


    文化体育业和旅游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消费券的刺激。另外,统计数据显示,由消费券拉动的额外消费在家电类产品上却产生了较为显著的乘数效应。杭州市经委对
107个杭产家电指定直销点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0913112时,全市六城区春节期间共售出指定杭产家电1069台,累计回收消费券28.3万元,销售总额达129.3万余元,消费券放大率达到4.6倍。


    春节期间,杭州家电品牌数源、华日的产品在正月里全线飘红,甚至出现卖断货的现象。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平均增长
100%以上。值得关注的是,为鼓励消费者购买本地产品,杭州规定,在指定直销点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四类本地产品可按面值享受18%优惠,其中由财政补贴企业13%。


    销售的增长,也直接刺激了杭州家电生产厂家生产规模的扩大,由此引起系列消费需求。比如原材料的需求,如
钢铁、塑料、能源等,放大了消费券的乘数效应。杭州市六城区共销售指定杭州家电1707台,回收消费券49.53万元,销售总额202.93万元,消费券放大率达到4.10倍。

 

二、消费券成为星星之火?


    消费券“劝热”杭州消费市场,当地政府尝到甜头,打算增发第二批、扩大受益人群,增加消费券种,成都、南京等城市也相继效仿,纷纷拟推消费券。


    2
9日,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明确表态称,消费券是“在特殊的条件下,采取的特殊办法,是一项比较可行的选择”。 商务部相关部门已经对部分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的行为进行了密切关注和研究,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消费券将上升为国家计划的说法开始被广泛猜测。


    事实上,消费券发放,主要以通过增加人民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来振兴消费活动,进而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景气的复苏。尽管围绕消费券的争论日益激烈,官方和民间都各自阐述了消费券的利弊差异,但“数据才是硬道理”,如果消费券确实起到积极作用,尝试一下又何妨。

 

中国部分城市消费券分发状况

 
    东莞:20085月,东莞决定向东莞籍低保对象、优抚对象、非低保对象的残疾人、孤寡老人、弃婴、已治愈的麻风病人等生活困难人员以及低保边缘户发放一次性临时生活补贴,每人发放1000元,所需资金由市财政负担。


    澳门:20087月起,澳门开始向永久居民获发一份5000元的“红利”、非永久居民获发一份3000元的“红利”。081111日,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宣布澳门政府将在09年上半年争取实行新一年度的现金分享计划,其发放金额原则上不低于去年的标准。


    成都:20081211日,成都市民政局率先宣布将拿出价值3791万元消费券,发放给全市困难群体,每人100元,1229日发放完毕。


    杭州:2009年春节前,杭州拿出1亿元向67万人发放了面值为20元的消费券,中小学生、困难群体和退休职工每人获得100元到200元不等的消费券。消费券可以在当地49家企业的300多个网点使用,有效期为三个月。


    台湾:行政当局于2009118日发放每人3600元(新台币)的消费券,共计850多亿元,消费券有效期到9月底。消费券的发放对象为:在台设有户籍的民众及其外籍、大陆港澳配偶,以及20093月底前出生的婴儿。


    南京:2009216日上午正式摇号,筛选“南京乡村旅游消费券”获得家庭,每户100元消费券的使用时间是31日到6月底,可在南京郊区县近40家指定乡村旅游点消费,219日总额为2000万元的消费券将陆续发放到市民手中。

 

 


关于消费券的三大疑问

疑问一:消费券发什么类型的?

结论:要多元化,灵活处理。
 

以杭州为例,分析首轮消费券的发放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这批2亿元左右的消费券是公益性的,就是完全由政府买单,针对低收入、企业退休职工、儿童发放,之后消费券的流向也是各大超市、便利店、电器卖场,也都是比较基础的日常消费品。当然,这次在杭州的拉动需求效能还算不错,在别处就效果不一。


    第一,就发放面的影响。中国国土面积大,地区差异明显,几个区域的选择性发放影响较小,不会形成面上的影响;而且在区域内也是针对很小一部分群体,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消费观念问题。对比国外商家针对消费券活动跟进了很多优惠活动,进一步放大了消费券的效果。而在内地,由于只能针对性发放和特别是针对弱势群体发放,消费购买观念上一般会比较保守,所以对拉动经济的效果会造成较大影响。
 


    当然,消费券短期促销效应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因此消费券的多元化趋势愈加明显。杭州就将发放六种类型的消费券:政府消费券、旅游消费券、社会消费券、转移性消费券、教育消费券和培训消费券。


    培训消费券如果仅从拉动内需和刺激经济来看,许多专业人士更赞同家电下乡的政策,只要政府只要解决好厂家、分销商的渠道利益分配问题和配套问题,消费者是能得到很大实惠的,而且厂家也会得到发展。从整个中国的农村市场潜力看,四年内对中国内需拉动和经济刺激是能起到很好作用的。

  

疑问二:消费券要发给谁?

结论:发给边际消费倾向强的人群。


    目前消费券主要针对的还是低收入人群,出于社会公平的角度,政府对他们进行优待固然是好事,但是从拉动消费指数来看,仅仅把低收入人群列为分发对象,似乎偏颇了些。


    其实,现在最能深切感到经济危机寒意的恰恰是那些中收入者。低收入者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高收入者,那一点点的减少无关大局,该消费的还是会消费。


    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时期,消费的主流是谁?是中收入群体,并且生产所面向的也主要是中收入群体,这一群体有固定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有着相对长远的眼光,对时下的形势把握比较清楚。如果消费券只发放给低收入者,不会起到多大效用?首先他们的主要消费对象是生活必需品,最主要的是食,绝少会出现服务商品,或是相对主流的商品消费,所以说无助于服务行业,对主流商品的生产企业甚至基本没有带动作用。


    因此,最应该补贴的应该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群体,也就是原来的主流消费群体,当然低收入者也一定是要补贴的。只有拉动了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才能有效的刺激消费,进而刺激生产,促进就业,使社会经济运行到一个良性的循环当中去,补贴主流消费群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量可能会大一些,但这样的时间成本会很低,相对来说要经济许多。而且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对象也主要是一些国货,所以客观上能起到贸易保护目的。

 

疑问三:消费券以外的方式行得通?

结论:消费券是药引子,清本还需调养。


    先分析一下其它的方法。


    首先,如果把产品降价,那“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再加上企业的利润降低,进而工人的收入跟着降低,势必会把一些企业拖垮,大量工人失业,而又重新进入这个怪圈。况且降价也未必能促销,未必能带来相匹配的消费量增长,所以此法有着不小的不确定性。


    其次,如果提高劳动者收入呢?企业的成本支出从哪里来?企业要赚钱自然只受这两个方面影响,收入和支出。提价更加卖不动;那就只能减支出,成本之外,有一块纯属外因、强加的一项,这就是税收。减税对时下的境况是会有效果的。


    就目前而言,只有减税、完善分配制度(前提是政治体制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把经济状况扭转过来。


    像医生治病一样,对比较重的病人,一般先看西医,后面调理再请中医,使之进入一个理想的循环,同时考虑减税、完善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提高政府服务职称、减少行政指令等一系列调理工作,以保证其在新的较理想圈子里能平稳运行。


    消费券可以充当这个药引子,每人发一千元,全国
1.4万亿元,用消费券消费时搭配一定金额的现金,再规定时限,规定消费范围(当然要把奢侈品排除在外),并且在规定消费范围时考虑消费后对企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带动性。对扩大就业来说,最容易见成效的应该是服务行业。

 

 消费券是猛药还是偏方?

一、猛药派


某超市从业者:
 

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不过我从超市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此种行为有点治标不治本,不是长久之计,像目前很多企业都在降薪裁员,政府所发的钱远远不能弥补被减薪或失业人员的经济需求。我认为,要想真正拉动消费,还是要增加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

 

某超市从业者:

我觉得发放消费券的做法值得全社会提倡。

消费券会对消费增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尽管是短时期,但积极影响是存在的,也迎合了中国老百姓的消费心理,

但从长期来看,在成熟的发达国家,零售企业是不提供使用消费券的。所以这不是长远之计。

打折更符合老百姓愿意,也容易被认可。而且中国的送券风愈演愈烈,事实证明也会带来很大的弊端,我想还是针对商品为主的品类和主题促销,全场促销还是应以联动为主,不宜整体推行。

 

二、偏方派


周勇(上海商学院教授):

我觉得发放消费券,算不上一个特别好的办法,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要能保证消费券公平发放及时回笼,对促进消费是有积极作用的。发10亿元消费券,实际消费肯定要大于10亿元面额,这就具有消费放大效应。而且,我觉得这些财富本来就是人民的,现在只是物归原主,用之于民,这是有必要的举措。

杭州把旅游券发到上海甚至香港,这是吸引上海或香港的消费者去杭州消费,这个有一定实际意义,但谈不上创意。如果上海的医保卡、消费卡等可以在杭州使用,杭州的高中毕业生可以与上海的应届毕业生享受同等的大学入学待遇,那应该是一种创新。

总之,消费券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经济颓势。消费取决于对未来经济与生活的预期,社会保障越来越艰难,个人消费将越来越谨慎。

 

徐浪(鄂州银泰百货总经理):

想想以前,各大商场送消费券被政府严令禁止。现在政府自己送券,实在非常滑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政府的这次送券主要是针对特定人群,如低保户等。不是普通民众能够响应的。

真正需要拉动消费的应该是那些口袋里有钱,但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不敢消费的人。低收入人群,发了券即使买了也带动不了消费。

真正想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各地方政府应该与各大商家联合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大型促销活动。

政府应当全力扶持商家,给予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减免和广告的支持才是最有效的。回想当年深圳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就明白了。

政府发再多的券,但分散到了许多商家,就像石头丢进大海,连个泡都冒不了。没有意义,不赞成消费券这种形式。

 

某百货企划人:

发消费券不是一个普遍现象,只是各级政府用来应付上级政府的一个政治行为,只是从表面来看有利促进内需。

 

梅新育(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

消费券不是可持续提振消费的措施,不管是无差别发放,还是向低收入家庭每人发放1000元,都不太可能实现有效提振消费的目标,反而可能产生负面后果。

 

三、中立派


某零售业咨询人:

如果消费券发放的力度足够大,它就是猛药,可以缓解,但治标不治本。这两个问题存在的前提是不矛盾的,所以不能简单选择AB

如果消费券发放的力度小,既不是猛药,也不是偏方。那么,解决时下消费疲软的良药是什么?

我觉得是时间。

在眼下经济普遍疲软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的方案解决不了问题。打个比方说,全世界都处在热水里,你家能有多凉快?

    人不能和规律开战。人定胜天的说法过于自信。消费取决于对未来经济与生活的预期,不是仅靠消费券拉动就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