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榕往事】林越: 你们要提防供应商造反
作者:陈继展(特约);出处:《店长》2009年3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在中国的沿海城市中,大量的零售连锁企业在这里扎堆,江苏有苏宁、苏果,山东有银座,浙江有银泰,上海有华联、世纪联华,广东有新一佳、茂业、天虹。而在福建这个北衔长三角,南壤珠三角的零售要寨,却未能产生几家全国知名的连锁零售企业。


    我们在盘点、追踪福建零售市场的发展轨迹中发现,其实福建曾经乃至现在都不乏零售明日之星,华榕超市便是一家曾在八闽大地叱咤风云的连锁零售企业。华榕是中国最早进行连锁经营的超市之一,也是最早开始异地连锁扩张的连锁超市之一,鼎盛时期门店数达到
104家,其涉足连锁的时间甚至领先于华联、世纪联华等老牌企业。


    2002
年,华榕倒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曾经的行业先驱成为先烈?其教训又能给今天的中国连锁零售企业哪些启示?笔者就这些问题请教了原华榕超市总经理林越先生。

 

 

事件回放:

2002年,可以说是零售行业发生变化最大的一年。仅仅在年初就接连爆出多家连锁超市经营陷入困境、供应商货款无处追寻的事件。其中比较引人瞩目的是福建华榕超市集团。曾号称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管理最规范的连锁商业企业——华榕超市是一家跨地区、跨行业的股份制企业。1999年和2000年华榕曾连续两年进入中国连锁业企业百强2000年销售额达到3.05亿元,自诩到2003年门店总数500个,营业面积逾30万平方米。由于华榕超市集团违约长期拖欠货款,近500家供应商联手全面停止对华榕在福州所有超市的供货,引发华榕超市集团破产危机,被福建商界称为“华榕超市事变”……

 

问:作为华榕的创始人及掌舵者,您认为华榕超市倒闭的关键原因有哪些?


    林越(以下简称“林”):主要有四方面因素。


    第一,资本问题。企业注册资金
3000万,但实际到达资金始终都只维持在1000多万元左右,主要靠供应商的头寸资金来维持企业的扩张和连锁,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80%多,1000多万的自有资金做1亿多元的生意,当资金链出现问题的时候,现金流跟不上。


    第二,异地扩张,连而不锁,物流体系跟不上。零售里面有个“墨水理论”,两点墨水要相连,才能产生联合效应,华榕超市在福州及周边地市发展迅猛之后,在物流体系、管理模式等不成熟的情况下,跨地在南京投资
1000多万元搞连锁,结果亏损了600多万元。

   
    第三,企业发展过度膨胀,基础建设没有到位。短短数年间,企业利用供应商头寸资金,开出了104家连锁店,期间为了资金回笼,部分门店采取特许加盟的经营模式,这些特许经营的门店“统一性”非常差,存在商品自采、服务不规范、质量无保障等问题。

   
    第四,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管理班子基本上由国有单位派驻,老员工管不住,好人才留不住,无法完全按市场化进行运作。存在大量回扣现象。

 

问:华榕资金链断裂后,一段时间由供应商联合托管,您如何看待当时的供应商托管?


    林:当时由部分主要供应商联合托管,主要是部分货款占比较大的供应商,当时华榕只要增加
1000-2000万元的资金投入,还是有希望挽回局势的。但这些供应商联合托管,目的仅仅是尽快套现,挽回损失,并不是为了扭转企业形势。所以那仅仅是一种过渡。

 

问:通过华榕超市的成败起伏,您能否对中国当前超市的连锁现状谈一下看法?


    林:连锁最重要的是通过“多个统一”获得成本优势和品牌优势,但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连锁超市的连锁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连锁”,以福建兴福兴超市为例,它号称自己的连锁是“品牌输出、管理模式输出”,但实际上它的连锁主要是品牌的有偿输出,并不是经营的连锁,管理不统一,物流不统一,采购不统一,除了挂的牌子一样,其他的统一性根本不强。


   再说到管理模式的输出,一些国际性连锁超市的管理模式是怎样的?是靠信息系统、刚性组织架构支撑的。以中国企业的管理习惯和现状,所谓的“管理模式输出”纯粹是自欺欺人,根本还没能力达到“管理模式输出”的水准。

 

问:以华榕过去在南京异地连锁的经验,您如何看待目前福建永辉超市在重庆开连锁分店的经营策略?


    林:永辉的一些创新模式,如采购(生鲜模式)、选址(农改超模式)等还是值得认同的,但在重庆开连锁分店,物流体系辐射不到,采购优势无法凸显,当地人接受也需要一段时间,能否成功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问:是否方便为现阶段正积极“抗战”的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经营者们提供一些建议?


   林:寻找庞大的资本背景支持,厚积薄发,量力而行,避免因快速扩张导致的资金链断裂风险;利用供应商头寸资金应适量、适度,避免因资金问题引起供应商“造反”及消化不良;积极寻找自主创新之路,如建立生鲜基地模式,这是许多外企所无法模仿的,“超市
+百货”模式,这是在日本已经被运用过了的模式;在管理模式的赶超及标准化方面,建议可以和外资企业合作,通过出让一定的股权来实现联合管理,直接借鉴外企的标准化、规范化,这不是卖掉你的企业,而是增加了一个可以为师的股东而已。

 

 

作为福建零售市场曾经的领军人物,林越先生在进入零售领域前曾担任大通机电公司总裁职务,更曾担任福州市经济委员会主任一职。作为一名在政、企两界有过辉煌的知名人士,林越始终对超市怀有巨大的信心和深切的感情。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在现场非常凑巧地碰到一名在零售业内浸淫30多年的女士,在先生和这位女士聊起各自近况时,先生爽朗地笑道:“我有‘超市情结’啊!如同你(指女士)在百货业内坚持了三四十年一样,我还是对超市充满信心、充满感情……”


    对超市的关注和热爱,令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零售人在跌倒之后,仍旧以积极的面貌屹立于零售业内。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这或许也正是福建人所谓的“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