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设备】刘涛:永不停止向前才是生命所系
作者:倪敏 采访/林国童;出处:《店长》2009年3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18岁,刘涛开始创业,一波三折后,他29岁。经过10年,从失败中站起身,他的公司已成为山东货架产品行业首屈一指的企业,2007年销售收入约达4千万元。


    他的公司多年来一直在山东泰安,没有挪窝;他专注于货架领域,从始至终没有改变。给超市提供货架、收银台等商业设施的设计、制造和安装,这是他的主要使命。


    他有极强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认识能力,他有勇气和行动力。目标一个接着一个实现,但不断有新的目标涌现。对现状他仍旧不满意,他说,永不停止向前才是生命所系。

 

十年磨得一剑

   
    在开始当老板之前,刘涛在某单位上班10个月,随后与他的姐夫一起开办公司。那时,刘涛18岁。

   
    “有一次看杂志,发现有一个叫兄弟公司的美国企业在做轮胎广告,就跟我姐夫说:为什么我们不叫兄弟公司?于是就有了兄弟货架这个名字。”


    刚创业,压力大,也没多少经验,而社会芜杂,常有坑蒙拐骗发生。刘涛第一次做生意赔了,损失6万多元。尽管出师不利,但刘涛坚持住了。“6万多元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可能是老人一生的积蓄。当时我也考虑怎么再去做,要不要转行?但我想,在其他产业也没有经验,还是打算继续做货架行业。只是从做家电货架,改做超市货架,开始第二次尝试。”


    这次幸运一些,做了两年,刘涛开始挣钱了。然而,花掉的钱更多。刘涛负债4万,手里只剩下2500元。他绝望过。当时家具装修业发展形势看好,刘涛考虑是否转行做装修,但转念一想,做装修又要从零开始,而继续做货架起码已经有一定经验。于是,刘涛开始第三次尝试。


    “一个人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有自信,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大家都说创业有50%的失败机率。我已经失败两次,这次我一定能成功。”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或许正是这种自信和执着,让刘涛没有遭受第三次失败。第三次创业的第二年,有家年交易额几十亿的连锁公司招标,刘涛也去了。负责招标的评审问他:你的公司规模是参与投标企业中最小的,几乎没有竞争力,为什么你觉得能做?


    刘涛答:第一,我很自信;第二,我相信我的公司是参与投标的企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两年内,我们从每月几千元的收入做到每月几十万元,所以我们提供的产品有快速成长空间,并且也非常专业。兄弟货架最终破格入围。合作十个月后,这个连锁公司木质产品的大部分订单都交给了兄弟货架。


    “几年前,山东同行业内很多公司都是我们的老师。现在,我们的规模已经在山东遥遥领先,同行业内第二名的交易量还占不到我们的十分之一。5年前,我们几个月的收入才8000元,07年,我们的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4千万元。”

 

我向自己开刀


    刘涛觉得,客户是公平的,他们会选择更专业更出色的公司,仿佛无形之中的淘汰制。如果客户不满意,企业就要想自己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没有做好。“我一直没有动摇,坚持创新,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改进技术,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兄弟货架的发展过程中,创新和专业是一贯到底的两条信念。刘涛认为,技术的创新是抓住机会的重要砝码。“我们每年支出的三分之一用于技术研发。每半年,我们就推出一项新的工艺,比如改进传统的油漆方法,以获得更快效率。”


    此外,服务的愈加专业也尤为重要,木质类行业很容易让客户挑出毛病。据刘涛介绍,兄弟货架已初步形成温馨、快捷、周到的服务体系。“安装结束后,会对客户进行使用指导。之后则对客户长期跟踪服务,3个月一次电话回访,询问客户是否满意,每隔6个月向客户推荐新的产品,9个月后上门拜访客户。凡是我们提供的产品,一年免费维修,终身质保。我们在郑州、石家庄、济南等地建立了办事处,2009年还要在北京和上海成立分公司,逐渐走出山东。

    每年,各种售前和售后服务都要花去兄弟货架上百万元,刘涛也心疼过这些钱。都说企业应该追求利益最大化,刘涛也认同此理,但他觉得应该向自己开刀,不应该向客户开刀,对服务的投入是值得的。“如果之前做一件产品赚100元,客户可能只要这一件;假如现在每件赚10元,客户需要100件,那么我们的收入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客户第一的信念,反而使刘涛的公司一天天壮大。不过,即使有了现在的规模和成绩,刘涛依然不是很满意。他觉得,不管什么产品,市场都要最大化,在山东最大化了还不行,还需要在全国甚至更广泛的地域。他还想涉足货架的衍生产业,比如卖场广告。

 

节省无处不在

   
    对自己的节省,刘涛似乎有着几分自豪。几十元钱的衬衫,几百元的西装。“直到现在,我穿得最多的还是工装。最早我买了辆宝马轿车,后来开奥迪,再后来换了辆十万元的车,开了很多年。我公司每月几百万元的收入,但我一个月的电话费不到3千元。”

   
    个人的节省还不够,整个公司也同样如此。兄弟货架下设五个部门,每个部门会得到一定的经费,至于经费使用则由部门总监决定。如果这些费用没有花完,则由本部门自己处理,所以,如果你的总监为了部门考虑,也会尽力节省费用,以便用剩下的钱为部门员工谋福利。

   
    当然,节省的理念也有激励机制和流程制度的支撑。“如果员工有十分力,为何只让他用六分力,留着四分?我提高你的待遇,让你同样时间内做更多的工作。这样能降低人员成本。我的人员成本只占总成本6%。6年内,我没有增加一分钱的工资成本。在流程上,从下料到安装,我们分为10个环节,40多个工序。以后流程还要调整,与大的企业联手,为我们制作专业化设施。现在是流水作业,以后是流水线作业,工人在工作时不需要走路。让员工的时间充分投入。员工的时间就是企业的价值。”

   
    人员的充分运用,让刘涛节省无处不在的想法逐步得到实施;反过来,节省的需要,也必须对人进行良好的管理和合适任用。其中,管理人员对企业来说尤其重要,“到现在为止,管理人员都没有离开我,有一个资格最老的员工,现在是车间主任,从我踏着三轮车第一次创业开始就跟着我。”


    当然,刘涛只是吝啬的商人,不是吝啬的领导,“大家在一起做事,应该分享成果。我每年会花十几万元让管理人员去旅游。因为他们懂得节省,所以要奖励,要回馈。”


    刘涛认为,一个企业的老板不是在舞台上跳舞的人,而是尽量让他布置的舞台保持平衡,让舞台上的人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老板应该学会认识别人,学会授权。一个会授权的老板才是优秀的老板。


    兄弟货架现在的年销售是几千万元,如果要做到上亿元,刘涛说自己会找更专业的职业经理人。“现在我既负责制定目标也负责实施;以后我制定目标,由职业经理人来实施。35岁以后,如果公司成为知名企业,我就会找职业经理人来做。”而最近几年,刘涛还不得不为公司操劳、奔波,许多爱好被迫放弃,比如自驾远游,比如钓鱼。

 

【刘涛语录】


    1.我是从农村出来的,现在经常回去看看家乡的变化。我觉得,无论自己怎样发展,都要把心态放平常一点。每个人都想挣钱,但也得想要挣多少钱,挣了钱去做什么。


    2.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不断赶超自己。企业的管理者要不断加强自我在宏观管理和专业程度上的能力。
 

3.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我希望50岁前,能够周游世界上一半的国家。如果哪天我走不动,不能适应长途奔波了,那么我希望把中国能去的地方都走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