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便利】虞国敏:商海渔夫的三十年往事
作者:李燕君;出处:《店长》2009年3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1980年,上山下乡政策不再执行,虞国敏子顶父职进入杭州日用小商品批发公司,做起了仓库保管员,而他的父亲在这个岗位上勤勤恳恳三十年。

  
  1994年杭州日用小商品批发公司成立金龙商厦。同年8月,时任金龙商厦常务副总经理的他推出“十点利促销”模式,引发全国性讨论。随后,他开始做杭州第一家超市“万家福”。

  
  2006年伊始,他加盟杭州祐康电子商务网络有限公司,随后,又创办了“五位一体”为特色的杭州宜康便利连锁发展公司,现任该公司总经理。主要负祐康集团的各商贸公司。

  
  从
80年代到现在,大约30年的人生刻度,虞国敏做过仓库保管员、百货、超市、商厦、广告、杂志、电子商务、便利店……

 

80年代:“大百货”VS“小百货”

  
    在“
2007年全国网络城市单体商场销售额”调查中,杭州大厦购物中心以32.77亿元的销售额名列全国124家单体商场榜首,继2006年夺得销售额全国单店冠军之后再夺第一。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前,杭州的百货业就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80年代的杭州,构成杭州百货业的有两部分,一是杭州百货批发站(大百货),另一个就是虞国敏做保管员的杭州日用小商品批发市场(小百货)。“缝衣针是大百货,篮球架是小百货;铝锅是大百货,铝茶壶是小百货;钢笔铅笔是大百货,文具盒是小百货……”刚进入公司的虞国敏听着师傅的介绍,如遇迷雾。

  
    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虞国敏才明白什么是大百货,什么是小百货。原来,大小百货之分,不是以商品大小而分,而是以计划商品与非计划商品来区分,国家还为此专门制订了商品供应目录。

  
    今天杭州百货业的繁荣,与改革开放初期杭州批发百货业的辉煌是分不开的。传统商业一路走来,从供销社办百货,轻工系统办百货到全民办百货,批发业的深厚积淀,一直伴随杭州现代零售业的崛起和发展。

  
    杭州政治中心的北移,导致了经济中心的转移,武林商圈随之诞生,如今没落的吴山商圈在等待被唤醒后的重新崛起。不仅如此,还有欣欣向荣的钱江新城,还有百废待兴的庆春商圈。谁又能想像,那个年代,轻工系统的诸多厂家开设专柜运营杭州大厦的懵懂;谁又能想到,那个年代,是杭州市商业系统各公司抽调员工才组建的杭州百货大楼。

  
    “外资亲睐杭州,一个个地进来,不是因为杭州的现代商业是空白,而是因为我们有历史,我们做得强。”虞国敏自信地说。

 

90年代:“十点利”&“万家福”


  1994
25日,杭州日用小商品总公司成立金龙商厦,经营面积2500平方米,位于杭州大厦和新天龙商厦之间,这个布局被业内人戏称为“双龙戏珠”。刚开业的金龙商厦真的就像是两条龙口中的那颗宝珠,开业四个月广告费累计达20多万元,但是月月亏损。


    危急时刻,调任金龙商厦常务副总经理的虞国敏推出了一个“十点利促销”模式。在此之前,商家的毛利都是保密的,虞国敏的“十点利促销”是要明明白白地告诉消费者,商家赚取了十个点的利润,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是
1994820日。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金龙商厦销售收入达900万元,相当于商厦前5个月的总和。虞国敏的新型促销模式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并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金龙商厦开业的时候,我们的促销活动是打九折,甚至打八折,但还是不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最后我们采取向消费者公开进价的做法,明明白白地告诉消费者,我们只赚了十点利。想法得到了杭州市物价局和消费者协会的支持,物价局还单独为金龙商厦制作了商品标价签。”

  
    时隔
14年,虞国敏反思“十点利促销”模式,在博客中这样写到:“我们推出的‘十点利’营销法,可以说是在杭州金龙商厦面临严重亏损或关闭情况下,企业推出的一个破釜沉舟的举措。曾经有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来杭采访我时问过这样一句话,他问:你是如何想到‘十点利’这个营销办法的?我这样回答:‘我干过8年企业的宣传工作,每天都十分关注报纸的头版头条,所以我的营销事件思路会首先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符合当时大的气候;二是符合企业的实际状况;三是符合消费者的心理。’‘十点利促销’模式恰好满足了这三点,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90
年代初,属于“大百货”、“小百货”的时代,伴随计划经济一起消逝。虞国敏告诉我们,“当年安徽台客隆超市的前身舟山一百,还一直在找我们批发商品,当年能办百货的只有供销社和轻工系统。”许多个“当年”的辉煌也无法阻止时代前进的脚步。批发公司不断丧失话语权,开始探索批发企业如何生存的问题,最后走上了批零一体化的道路。


    “批发企业一直在转型,金龙集团现在发展得更好了,因为它把一部分产业变成了投资型的。”“大批发企业分割成小批发公司,像家电类公司、日化类公司,这样慢慢发展演变为现代零售,走连锁的路子。”随着标超和大卖场的出现,传统商店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杭州的第一家超市“万家福”的创办人之一也正是虞国敏。

  
  1995年,虞国敏等人去深圳,着重考察了家乐福超市和万佳超市(万家福超市的名字来源),回来就创办了杭州第一家超市,并取名为万家福。

  
    当年,创办的万家福超市一直发展到
80家,就和后起之秀“家友超市”一起整合到了百联集团旗下的联华超市。“外国资本必定要进来,从政府角度来说,也是希望国内的连锁超市可以强强联合,和外资零售企业相抗衡。”

 

2006年:祐康=制造+物流+商贸

  2006年,虞国敏加盟祐康,又开辟了他新的职业生涯。

  
    联商网《店长》(以下简称“问”):现在的祐康是一家怎样的企业?

  
    虞国敏(以下简称“虞”):祐康集团在打造一个产业链,涵盖了食品的制造、物流、商贸。祐康的制造主要产品是冷藏冷冻食品,现在拥有
12吨的冷库及核心工厂。食品的物流由祐康集团和台湾统一集团合资,以双温物流为主,常温物流为辅。统一集团在亚洲是一个食品王国,每年有将近100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旗下共有7-11便利店4800家,是祐康学习的标杆。祐康集团的商贸由电子商务和宜康便利连锁实体店,以及一个以代理低温食品为主的贸易公司三部分组成。

 

  问:2006828日,杭州宜康便利连锁发展有限公司诞生,它目前的发展态势如何?

  
    虞:宜康三年走了三大步:
2006年,祐康集团成立了宜康便利连锁这样一个公司;2007年,祐康进行了旧店改造;2008年门店数量翻了一番。08年新开门店50家,09年将增长到100家。


    宜康便利连锁的第一代店铺是“前店后仓”的形式,“仓”实际上是一个冷库。第一代店铺兼顾了小型配送功能,给一定区域内的夫妻老婆店的冰柜进行区域配送。但如果今后每家店都这样操作,我们的投资会越来越大。我们的产业还没有必要做这样巨大的预期投资,市场销售决定冷库数量。
08年新开门店,有一半以上不带冷库,新门店的品类更丰富,以冷鲜为主导的特色也更为明显。

 

  问:宜康便利连锁新门店仍然是租赁物业吗,与已有门店相比,新选址标准有何不同?


    虞:到目前为止,宜康便利连锁的商业网点都是租赁物业。我们的租金支出很大,租金以每年
10%的速度在递增。因此,在房地产低迷时期,集团希望我们可以购买合适的网点。

  
    新门店遵循社区化和便利性原则,我们其中有一个主张是:你家门口的冰柜。杭州是一个旅游城市,便利店消费的随机性特征明显,市区这类便利店的优势是:地处成熟商圈,商品品类丰富,价格带宽。社区型的宜康便利连锁面向相对固定的一类社区消费者,需要较长时间的市场培育期。另外,杭州旧城改造的进程非常快,新兴小区层出不穷,进驻新兴小区的培育期更长。这都需要企业的实力和恒心。

 

  问:宜康便利店的定位与7-11、喜士多等便利店有何差异,商品类别上是否也有不同?

  
    虞:宜康便利连锁和
7-11、可的、喜士多的类型是不一样的,他们是纯粹的商业业态,宜康是产业业态。产业的支撑是相互的,因此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很小。门店售卖祐康的产品,支持企业生产和物流,这是一个产业链。宜康便利连锁主要售卖冷冻冷鲜商品,还有油、大米等民生商品,符合宜康的社区化定位。

 

  问:1992年就开始发展的电子商务是祐康商贸的基础,今后会有怎样的发展?

  
    虞:公司一直在不断引进人才,当然也包括电子商务的运营人才,电子商务和实体店都要重视。虚拟的电子商务是对传统商业的演绎,我一直关注淘宝,关注阿里巴巴,三年前马云说要向百货店总经理学习,个人虚拟商铺组成一个大市场。现在的淘宝,又升级为市场与商场之间的一种形态,有虚拟商铺,还有淘宝城。要营业执照,要验证身份,这就是商场的做法。市场不是统一收款,但是出现诚信危机的时候,就诞生了支付宝。

  
    网络上食品销售的难度最大,我的梦想是做一个食品摩尔城,祐康食品可以做一个主力店。如果我们祐康现在的产业发展辐射到全国,那我们的食品销售与配送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渔夫与海:在商言商
 

  无论是做超市还是做广告,虞国敏认为自己实际上一直在围绕商业做商业。

  

  “你的能力再大,在商海中你就是一个渔夫而已。即使那条大鱼肉都没有了,我们也一定要把它拖回去。在整个商海中,和其他的‘渔夫’相比,你不一定是成功的,但是对于个人来说,你是成功的。”


    2008年虞国敏在联商网开博:渔夫与海——在商言商(http://blog.linkshop.com.cn/u/6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