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样作为百货店,大家耳熟能详的往往是那些一线城市的知名国际、国内品牌。对于三线及更小的县市级市场来说,他们的情况往往不为人知。在目前的经济寒冬环境下,三线市场中小城市的本土百货店路在何方?笔者作为一个此类卖场的经营者,提出一点拙见,一吐为快。
赵本山有句小品台词:“做女人难,做名老女人更难”。我们套用一下:“做商业难,做名老商业更难”。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些企业往往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国有商业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活下来已算命大,但早已人老珠黄,自家的穷孩子还很多: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员工老龄化、体制不顺畅、设施陈旧落后等。这样的企业自然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了”(姥姥是政府,舅舅是消费者)。
屋漏偏逢连雨天,随着许多落后地区各级政府祭出最后一招杀手锏“招商引资”以来,许多行政长官恨不得把原政府驻地办公场所(大都处在城市的黄金位置)白送以换取大牌新商场进驻。于是乎,二线国内商业品牌为躲避一线国际巨头的“侵略”,加速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布点,分一杯羹;一线国际品牌在二线市场已取得成功后,继续在三线市场战略性攻城略地,随后又有地产商以商业地产为名拼命引诱外商的推波助澜。
这下可好,一个蛋丸大小的县市级市场,就会有多家颇具实力的百货商、超市卖场比肩而立。政府美其名曰,“现代服务业空前发展”,但是蛋糕就这么大,有限的当地财力,有多少购买力可支撑这些商场?在这种境遇下,全球金融危机的来临更是雪上加霜,尽管中小城市受波及较少,也相对滞后,但影响销售是早晚的事。这时,“名老女人”怎么办?张艺谋说:“老妹子你要大胆地往前走!”。
要有坚强的信心和意志
本土百货店面临的形势如同解放前的旧中国,内忧外患,困难重重。此时,需要的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老女人”要变身“铁娘子”。
要有清晰的细分和定位
忆往昔,本土百货店可谓当地的小shopping mall。但时至今日?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哪些品类是我们的强项?满大街人都在是我的顾客,一店独大的年代早已是历史。精准地梳理出:为什么样的顾客提供什么样的商品与服务?避开对手的强项,剑走偏锋。
要深耕细作苦练队伍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有了坚强的信心和明确的定位,还需要一支作风硬朗,能征惯战的队伍。模式可以复制,但人才和能力不可复制。外来和尚的经好,但是许多和尚都是临时招兵买马,人才便是他们的一大瓶颈,它的人才储备速度往往跟不上开店速度,管理人员并不是凭一本管理手册就能做好管理、营销的。
本土百货商店往往有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这种人才资源是不可复制的。运用这样一支队伍,加之注入新营销思维与管理模式,深耕细作,潜心修练,便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队伍。与此同时,老企业论资排辈的用人思想必须彻底打破,大量吸纳储备人才,大胆起用青年才俊,才能避免老企业人才青黄不接或能人流失。实实在在带队伍,非常重要。
要有中远期的目标和规划
有了信心、方法、队伍,可以勉强度日了。但要做百年企业,还要有中远期的目标和规划。本土百货店首先要做“本土王”,深扣政府脉搏,深谙顾客需求,在寒风中挺住不倒,然后科学地规划制定出一套立足商业,拓展到商业地产及相关领域,逐步做强做大的中远期方案,成为名副其实的本土王,进而谋篇布局外地及向下发展四级县乡市场。
资本运作非常重要 在严冬时期,竞争加剧,成本攀升,利润变薄,这时作为相对弱小的本土百货店,首先要保证资金链不断。链条一断,再好的计划、措施也没有用。百货业是一个资金运作非常重要的行业,而如今的银行更是典型的嫌贫爱富,傍大企业。所以,利用好百货行业强大的现金流,搞好资本运用,保证资金链坚强有力,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条链子断了,以上就都是纸上谈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