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与突破:新兴视点及商业地产
作者:《店长》编辑部;出处:《店长》2009年4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金奇杓:韩国乐天百货差异化战略
韩国乐天百货上海代表处总经理

  乐天百货的差别化战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新的CRM,第二是满足内部顾客,第三是环境价值经营。

  CRM是以正确理解顾客为基础的,与顾客维持长期关系,提升顾客的忠诚度,为改善企业经营成果而开展活动。CRM为什么重要呢?根据我们的统计分析,VIP等级的顾客每位的消费额与25名一般等级的顾客消费总额相同。根据我们内部的研究,招引新顾客的支出是保持现有顾客费用的5倍,所以留住顾客非常重要。CRM的重点在于顾客的占有率,而不在于市场的占有率,重点在于保持顾客而不在于获得顾客,重点在于做好顾客关系工作,不在商品销售。以前我们只是单纯的收集资料,但是新的CRM是通过顾客分析、商品分析、商圈分析所做出的一个结果,对顾客的需求进行能动的反应。

  第二,满足内部顾客。我们认为,内部顾客就是员工,为什么把员工当做内部顾客?我们觉得员工舒服、心情好才能改善服务。服务不是理念,是态度、心态。所以我们觉得先对我们的员工好,他们才能做出很好的服务。有时候员工觉得心情不好,身体也不舒服,那他们很难做出满意的服务,所以我们给他们提供一个完善的休息空间,还有鼓励机制。

  优质的服务,高档的商品,还不够。我们需要增加一个形象,我们是关注公益的企业,讲究社会责任,是面向未来的百货,是环保的公司,我们把这些概念形象加进去,所以我们做了环境价值经营。


刘文男:香港、日本、欧美的百货业
法商AXARA亚洲区董事总经理

  我们应该去看看外国是怎么做的,国内的百货业可参考性并不大。可以去看看日本或者泰国,泰国这两年开了一个非常好的购物中心。

  日本的百货公司很多是建在地铁边的,全部都是铁道公司。他们在盖楼之前,选择地点时,专业团队就已经开始介入,地点的选择并不是老板决定的,是干部决定的,在画建筑图、拟定商品结构时干部就介入,经过细腻的规划,然后开始招商。

  香港百货的信条是用最小的面积,最小的功能、风格、价格重叠度,来争取最大的业绩。用很短的时间补货,用非常小的面积来达到最大化业绩。你如果去检查它的洗手间,卫生纸永远只有一个牌子,肥皂是两个牌子。

  欧美的品牌业者,百货公司都相信:资金是必要条件,团队是首要条件。就中国式的商场而言,我们喜欢中庸,喜欢什么东西都来一点,所以游泳方法都是四式:仰式、蝶式、蛙式、自由式,都来一点,成为混合式。香港地少人多,商场控制在少数财团手上。内地地多人多,常有外行加入战场,专业干部严重不足。但内地无论在哪个都市,你都能看到平均两三年就在盖一个新商场,常常有外行的人突然莫名其妙地跑进来挖你的人,对面的科长就在这边干经理,生长的速度非常快,这是新兴市场的特殊现象。


叶正纲:做好购物中心的要素
联商网高级顾问、深圳新摩尔商业管理公司特约顾问

  做好购物中心有三个很基本的元素,分别是:购物中心本身、管理和顾客。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顾客,没有顾客就没有购物中心存在的需要,对开发商和零售商都很重要。零售商进驻这个购物中心要的是投资回报,然后是物业增值,所以需要通过一个管理的模式能让顾客入店,简单的说,就是让顾客把钱掏出来花在购物中心里面。管理又分前期和后期,前期是定位和业态组合的管理,到后期主要是营销,另外还有设施管理,比如灯光,此外还包括财务管理。

  消费者的“心中”是购物中心营销的战场,所以必须找一个位置,在消费者的心中找一个位置,然后占据,让消费者牢牢地记住你这个品牌、企业。通过这样的营销创造销售额。这种方式主要是适用于品牌营销,要是用在商业地产是不适用的,为什么呢?因为品牌营销卖的是商品,商业地产不单纯是商品的问题,比较复杂,本质不一样。


夏国跃:酒店跟商业地产间的关系
宝龙集团酒店管理中心总经理

  目前美国把商业地产放在可以选择的投资项目,把酒店列为感兴趣的项目,而把住宅列为回避项目即风险项目。我想,商业地产中如果加入了酒店的因素会相得益彰。城市广场在中国出现没有多长时间,但酒店在中国已经出现了20多年,我指的是真正专业性的酒店。在出现城市广场之前,各家商铺都是各自独立的,只是当中以百货公司为主。到现在为止,严格地说,杭州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城市广场,都是以百货、超市为主,旁边搭配一些商铺,由此可见城市广场的在中国的发展是多么缓慢。

  所以,我认为,酒店跟商业地产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酒店无形中会给商业地产的价值、社会品牌形象带来一定的帮助。那么,商业地产会对酒店带来什么样的辅助作用?会带来人气,会让这个地方热闹起来,会让这个酒店不显得冷冷清清,所以它对酒店的支撑也是显而易见的。


方宝庆:商业地产不是地产商业
前太平洋事业CEO

  商业地产跟地产商业是不一样的,绝大部分开发商的思路是地产商业,把地产的开发、销售作为手段,并不想做运营,所以,地产分两个行业,地产商和运营商。像万达那样把地产和运营完全划上等号并能同步推进的非常少;多数开发商都是以地产为主,商业变成地产的配套,用这样的方式做商业地产,是很难发展的,也很难运行。

  我们公司是从运营商的角度来做商业地产的,跟做住宅房产的思路不一样,差别非常大,基本上有70%以上的理念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做商业运营的人非常痛苦,到一个地产商的单位连工作都很困难?因为商业人的想法跟地产人的想法不一样。商业要做中长期的运营,商业要统一招商,不是把商铺全部销售,甚至于要把60%以上的面积控制在自己的手里,所以同时也要求相应的资金运转能力、土地储备能力。

  任何一个商业都要分成几个级别进行操作,不能把北京的肯德基、上海的肯德基,跟安徽、陕西甚至大西北的肯德基划上等号。我曾经在麦当劳总部工作,麦当劳分四种级距,从桌椅、材料到所有的装饰,分成四个档次。

  交通渠道在市场定位里非常重要,如果定位于年轻组群,怎样投其所好,进行相应的交通配套?像重庆的“女人印象”商场就很成功。商业街的成功案例中,绝大部分里,65.7%的面积是做餐饮的,要是没有餐饮带头,没有吃,休闲步行街很难成功。


潘韬:万达广场产品模式的特点
万达集团商务部总经理

  2007年开成都万达广场的时候,就万达的产品模式,我归纳出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我们内部叫做“四菜一汤”,“四菜”指我们会盖四栋楼,里面引进的都是主力店,“一汤”是其中在里面贯穿的步行街。这四栋主力店的楼在万达广场中起到吸引人气的作用,就是保证有足够的人流进来;步行街则为万达广场带来特色、租金收益,我们将步行街称之为灵魂的纽带,步行街把几个街串连起来,把小商铺放在步行街里面,让人流从这个楼到那个楼的时候必须经过步行街。

  第二个特点,我个人把它总结为“两个70%”,现在万达在19个城市开业了,还要在近三年做30个左右购物中心,从哈尔滨到南宁,从一线城市到三线城市,最近我们正在芜湖做万达广场。大家会有疑问,万达广场有没有全面的普适性,因为中国地域差异性非常大。

  我们目前在各个城市里都做得比较成功,万达广场是一个可以快速复制的产品,是一个工业化的产品。工业化的产品有两点要求,第一必须标准化,第二必须能快速复制,但快速复制和标准化又有个前提:你不能太有特色,就是不能每个万达广场都非常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求每个万达广场里70%的商家适合从哈尔滨到南宁70%的消费人群,这就是两个70%的概念。

  第三个特点,是业态组合,中国的消费者包括亚洲的消费者,对餐饮娱乐尤其是对餐饮的嗜好要求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在美国一个2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可以摆20、30个百货店,但是没有什么餐饮,但是在中国如果没有足够的餐饮吸引顾客是不行的。欧洲人对吃的要求不高,他们完全可以开着车然后买着面包就走人,中国人谁愿意一个星期四天都在车里面解决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