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提高超市业绩
作者:联商网友;出处:《店长》2009年5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这是11年前我做北京某连锁企业某店副店长时遇到的实际案例。虽然是很多年前的事,但许多问题和目前惊人相似。我先介绍一下案例的大概情况,然后把当年我与店长(我的老师)共同配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营销方法和某些工具,在超强竞争环境中获得业绩大幅度提升的实际操作方法作分享。

案例介绍

  店址:北京现在的北四环(当时叫学四口)。

  面积:1300平米。

  当时销售:3.7万元/日。

  品类构成:食品及非食品(7000个单品)。

  竞争对手:3公里范围内竞争对手为普玛总店、伍富(超市发)、百盛和中国地质大学内的超市,加上我们店,合计3公里范围内有5个综合超市存在。

  竞争对手销售状态:普玛总店:38-40万/日;伍富:6万/日;百盛(超市部分):8万/日;地质大学内超市:6万/日。

  商圈情况:八大学院的学生,教职员工和家属,部属一些机关单位,人口约40万(非寒暑假)。

分析及做法

  当时,我和店长一起努力,在3个月后将该店业绩从日均3.7万元做到了13万元。

  首先,我们分析问题,即为什么该店会是这个样子。由于当时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强大的信息化系统,所以只能依靠人的超级经验来进行。

  经过我们三人小组的分析,发现问题如下:

  第一,客流非常小,顾客基本不来我店,都跑到竞争对手店去了,对手不断地搞各种各样的活动,也就是说我们在营销上基本没有任何动作。

  第二,内部经营管理问题:工作人员没有清晰的目标,或者说不知道怎么干,没有任何管理者给予方向上的指引,同时也没有具体工作内容的指导,使得大家都很迷茫,长期下来,混日子的越来越多,为企业门店着想的越来越少,店里一片懒散之气;在动线上,该店是一个直道狭长的门店格局,顾客需要进门后一直走到最后,然后再走回来,原来的布局基本上是前面百货,后面食品,从表面上看没什么,但有经验的人一眼就看到,没有任何吸引顾客的商品动线流(商品动线流是一个老商业的不传之秘)。

  在商品组合方面,该店商品表面上有7000多个单品,但都是些垃圾货,从理论上讲,就是商品的广度没有对应到顾客的基本需求面,其次是在这个前提下,商品的深度过大,举个例子:比如你在这个店做了针织类,你组织了许多袜子,光男袜子就有白色、黑色、灰色,100%棉、80%棉、50%棉、30%棉等各种比例,组织了共近800个单品的袜子,这样就造成了单品过多、销量不多、库存过大的现象。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商品的广度和深度问题。国外的零售商对此问题都有很清晰的认识,商品的广度要交给营运总部或开发调研部来负责,而深度则是由采购部来完成的。国内的大部分零售企业则很少认识到这点,一般都是直接交给采购来负责,导致许多门店一开店就决定了其不可超越的销售额。

  仔细分析了门店的相关状况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特别是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如何去调整商店的商品组合以达到足够吸引顾客的目的,提升业绩;二是如何在众多竞争者中夺得消费者,使商店的交易次数获得提升,即行销。

  摆在面前的两个重要问题都是很难解决的,那么,我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呢?我们把问题的解决分解为五个方面:第一,开展工作应首先树立什么样的经营指导思想和原则;第二,深挖表象问题下的深层次问题;第三,确定解决深层次问题的出发点;第四,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单一化还是多元化;第五,采用什么样的工作方法。

具体行动

  明确问题并进行分解之后,就要开始具体行动了。为此,我们进行了周密的行动计划。

  我们的计划主要分为7大部分:

  一,建立和健全门店的各项管理与运营制度、标准、规范及流程(适合经营的管理平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全员都在统一的工作制度范围内工作,同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搭好管理平台,才能更好地为经营服务。 

  二,立即开展卖场的布局设计和调整工作,使其符合顾客内心需求。考虑到卖场狭长的情况,我们同时设定了5个磁石区域,保证商品动线流的顺畅连接。

  三,开展商品品类构成分析,重新定义商品角色,缩短或者砍掉那些需要品品类的深度,代之增加顾客必需品品类,增加了生鲜类商品,做大了休闲食品,做深了副食类、日配类,大量增加了当地品牌的比重。

  四,制定了当时首先开始的促销计划。明确促销目的,采取集合推出与主力单品相结合的手法,并策划系列顾客体验活动,同时针对商圈的状况开展了大范围人对人的直接宣传。
五,拜访各个竞争对手,同他们座谈,表明我们有意联合无意竞争的态度,挑拨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我们获得竞争市场上的优势,而不会出现大家都一起打我们的现象。

  六,竞争营销。不断通过单品打击竞争对手的必需品品类中的薄弱处,让顾客认为只有我们做的才最全最好。

  七,开展外围商店街出租工作,创造热闹的购物氛围,不断增加服务价值。

  我们制定了各项计划工作的严格执行时间表,所有工作都是交叉进行的。而且,所有管理人员均在第一线,身体力行,全店不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销售高潮,散客、大宗都倍数发展。三个月过后,我们的业绩稳定在了平常日销售13万元,周末销售16-20万元,成为当时北京其他超市学习的对象之一。    


回应

联商网友:超市农民店长

  某家门店的销售业绩不好,它是多方面原因所致。11年前的超市与现在的超市也许有质的不同,但其操作手法是一样的。过去的问题也是现在很多超市及从业人员头痛的问题。超市业绩不好,我个人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是超市本身的地理位置及环境。位置、地段、商圈是设立商场,开办超市所必须了解的情况;同时,其他周边环境也是必须考虑的,比如政府职能部门的规划、设施配套、住宅规划、商业规划、住宅人口等。

  二是商场本身的硬件设施(商场结构、楼层分布、空调、电梯、购物设备、照明等),这是我们为顾客所能提供的购物环境。)

  三是软件方面(提供的商品、服务等)。这里指的软件并不是信息系统,是我们能为顾客提供多少优质或便利的东西。

  四是内部的管控(人力资源、商品、服务、管理、制度、规范、流程、规定等),这些是保障商场正常运作的基石。

  五是外部环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个商场环境再好,管理人员能力再强,没有外部环境的支撑,仍旧可能做不好。

  六是业务技能(商品结构和组合、促销企划宣传、现场控制和服务、便利的购物空间、市场及竞争者的分析与重视),这些是我们为顾客提供的货真价实的东西,更是利润来源。

  七是利益,通过一系列宣传促销,提供优质商品、科学的商品组合、便利的购物环境、优质服务、合理费用控管,就会给我们带来人流和人气,带来利润。

  很多人会说:“你说的这些,谁都会想到。”是的,也许你我都会想到,但实际中,为什么还是出现那么多问题呢?我想,再好的方案、决策、制度和流程,如果没有人去操作、控制、执行,那一切都会沦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