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生鲜】放弃依赖个人判断
作者:徐鸣 ;出处:《店长》2009年5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随着公司的发展和门店扩张,老板的个人能力已经跟不上企业发展,但是由于不够信任经理人,或者按照这些老板们的原话“没有合适的管理人员”,造成整个企业仍然按照老板个人的种种想法在经营企业。                      

  四月初,我们召集了一些三四线城市的超市老总们座谈,主题就是:外资企业越来越向内陆以及三四线城市逼近,大家该怎么办?

  他们最大的感慨是:外资企业的生鲜很吸引人,价格很低,人气很旺等。让人听了不舒服。这些都是表象,了解实质才是关键!

  为了能够增强这些内地小规模连锁超市的经营信心,我们邀请了给这些大型外资企业供货的生鲜供应商一起参加座谈,发现了一个非常值得大家思考的案例。

  在浙江某四级城市开超市的老板E,直接了当地询问生鲜供应商:某竞争外资企业的水果平均送货情况,并且问到了每日进口水果和国产水果的送货大致比率。当得知在当地市场的某外资超市日进口水果送货量达到7000元人民币后,这位在当地从事将近十年超市经营的老板哑然!

  针对这个问题,深入地和这位老板沟通。在他的一贯思维模式里,当地小城哪里会有人购买进口水果?因此在这一既定假设前提下,不经营进口水果成了必然。

  问题是:为什么外资超市每天能够消耗日均7000余元的进口水果呢?

  关键问题在于:是否客观地对顾客需求做了判断!

  从国内很多零售企业的发展来看,基本上都是老板从一家小店开始,因为当时超市属于较为新颖的购物方式,因此在初期发展很好,获利颇多,但是随着公司的发展和门店扩张,老板的个人能力已经跟不上企业发展,但是由于不够信任经理人,或者按照这些老板们的原话“没有合适的管理人员”,造成整个企业仍然按照老板个人的种种想法在经营企业。这个案例启示:有时候,过份依赖老板的个人判断,可能会严重阻碍企业发展!

  商品计划不能按照某个人的个人习惯和判断去制定,特别是生鲜!这又回到了“为什么很多内资企业的生鲜经营总是处于下风,处于跟风状态”的老问题。

  关键在于两点:

  第一:缺乏对顾客需求的科学判断;

  第二:缺乏以客观依据和方法制定的商品计划;

  其实,很多企业就目前生鲜经营状态来看,提升空间很大,远没有达到应有业绩的一半,为什么总在低水平徘徊?其中的关键在于:不知道应该卖什么!不知道怎么卖!超市生鲜要做活,不是单靠价格低就能够实现的,只有敏感的低价商品在店里吸引人,不产生利润的销售能支撑多久?

  门店生鲜应该卖什么产品,不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的,也不是按照老板的个人判断决定的,这需要完整地对顾客需求进行分析,我们曾经给很多企业做过类似的业绩提升,其中的关键就是重组商品结构,而重组商品结构的关键前提就是对顾客需求进行全面分析;了解顾客需求,并有针对性地用商品满足,上陈列的商品自然会有销路!不了解顾客需求,所陈列的商品自然就可能滞销,而生鲜因为短保质期特性,结果就是大量损耗!

  对于这些三四线市场的超市经营者,我们的建议是:

  第一:放弃依赖个人判断,多学习和采用更加科学和先进的顾客管理方法,抛弃固有对当地顾客的习惯性判断,相信数据分析结果;

  第二:任何事情的成功或失败都是有原因的,即使目前自己的生鲜经营状况不佳,没关系,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为什么?就目前的竞争博弈来看,我们这些中小零售商都落入了一个圈套,因为这些中小零售商的生鲜商品大部分是基本商品,都是一些没有利润的商品,还要用这些低毛利的生鲜商品博弈价格,结果当然是生鲜毛利越来越低,经营得越来越没信心;外资企业为什么能够活下去:因为他们除了有这些商品外,还有很多毛利更高的商品去满足顾客,而我们没有!我们没有进口水果,只有国产果打价格战!
想和外资企业博弈市场,就不能简单使用低价策略,博弈是需要实力的,这个实力不一定是财力,而更多的是超市经营的基本管理手段和思路。

  对于生鲜经营而言,最关键的就是如何做好能够符合顾客需求的生鲜商品计划,能够做好既能做价格形象吸引顾客、又能在顾客到来后推动其他能获利商品的生鲜商品计划,上述案例很有代表性,其实说明了很简单的道理:

  不能再按照自己的判断和想法去经营生鲜了,很多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差距不全是财力、人力资源,而是最最基础的工作——如何能按照顾客需求来制定商品满足计划,这一点都不重视,或者做不好,那又何谈与外资超市的市场竞争?!
(作者系华润万家华东区前采购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