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销实结的五大弊端
作者:郑爱君;出处:《店长》2009年8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超市业内不少企业目前流行一种“实销实结”的方式,即只在货品销售后才给供应商结款。出现这种结算方式的主导因素是:超市的管理环节跟不上,对商品的库存周转不能很好控制。乍一看,似乎超市方占了供应商许多便宜,其实它给超市带来了五大弊端。

  弊端一:库存压力增大

  我们采用实销实结的方式,通常都会不考核库存周转天数。因为在许多人的理念中,实销实结的方式就是供应商的库存。我们的库存金额肯定会增大,供应商会将超市的库房当做免费周转库,以致我们看到满库房的货,却没有太多可销商品,因为快销的产品要么在自己的卖场,要么在别人的卖场,肯定不会存放在库房里。

  弊端二:资金使用率降低

  给供应商实行的“实销实结”,是促销员管理,在我们商品陈列位置上会有很多变化,虽然一再强调采购集中制管理,但人为因素防不胜防,促销员会将供应商毛利最高的产品放置在最好的位置上,因为商品是有资金成本的,只有将供应商高毛利的商品快速售卖出去(并不一定是超市的高毛利商品),供应商才能有更多的钱可赚。

  这样一来,给超市带来的后果就是最好的陈列面上不一定是超市高回转的商品,也不是品牌最好的商品,使超市的品牌形象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使超市的可利用资金减少,如果我们陈列高回转的商品,可能一个月的销售量会比原来陈列商品的销售量多一倍,原来一个月卖一万元的商品,可利用资金只有一万元,如果一个月同样位置卖两万元,则我们就有两万元的可利用资金。也许这种商品并没有太多毛利,但我们会有更多现金流可用。

  弊端三:人力、物力费用增加

  随着库房库存的增加,我们收货、上货的成本会随之增大,供应商存放在库房里的商品越多,我们寻找所需库存时的难度就会增大,收货的次数也会增多,使我们的管理成本增加,因为我们需要更多的收货人员、库房管理人员、理货员(也许目前很多超市都是促销员理货,但促销员过多时,我们的管理难度亦会增大)、使用的栈板、收货工具等。试想,这些成本累加后,我们的管理成本会增加多少?

  弊端四:损耗加大

  随着库房的商品增加,翻找商品、上下货、人为损耗及猫吃鼠咬的机率会增大,不仅每次盘点难度大,准确性也会降低,更重要的是破包破损情况及偷吃、内盗也会增多,致使超市的损耗率直线上升。

  弊端五:商品新鲜度降低

  库房商品增多,周转天数势必增大,这意味着我们从库房提货时,商品可能已经在库房里存放30天以上了,并不会收货后马上进入卖场陈列,顾客看到的永远是库存里存放的旧商品。日积月累,顾客可能会形成这个超市里都是日期陈旧商品的印象。

  实销实结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好事。但它隐藏的问题实在发人深省,想想以上五大弊端,我们还有理由提倡“实销实结”吗?我们还有理由放松对库存的管理吗?

  实销实结只是在管理初期应用于超市的一种临时性管理手段,并不是经营后期应采用的结款方式。弄明白这些道理,相信可以给我们的超市经营管理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