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零售]商业人才培养现状评估之大学制度弊端
作者:周勇;出处:《店长》2009年8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教育主管部门是“爷爷”,学校与教师全是“孙子”!希望“爷爷”很慈祥很公平很清廉很无私。

  我国大学制度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组织制度

  中国大学制度最严重的问题是行政主导而非学术主导,其结果是:大学缺乏创新与应变的机制。在最需要创新的地方,最缺乏创新的条件、环境与动力。这正如三十年以前,工厂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完全由行政管理部门来决定。但在企业界,这样的体制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大学也将朝这个方向改革,不过进程会比企业改革慢很多。

  二、评审制度

  当今评审制度下,教师无法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更无法从容地教书。本末颠倒,应该颠覆被颠倒的关系。大学与教师大部分精力用在申报课题、发表论文、评优评奖,这些东西很大一部分都是自欺欺人的“废纸”,对学校、学生、教师的内涵提高并无多大帮助。大学应该以培养学生为己任,现在有不少学校实际上是以获奖为最高目标。不把评审导向引入真正的学术与学生这两个方面,教育创新将是一句空话。如果连学校与教师都那么“功利”,怎么能培养出超越时代与金钱的商业精英?

  应该受到指责的不是“评奖与评审”本身,关键是评什么?谁来评?我曾经组织实施过一个“商品流通学重点学科”,来评审6位专家,两位处长,一位寄生虫专家、一位古代史专家,居然没有一位流通专家或行业专业人士。最后评审照样通过,真是莫名其妙!

  还有一次申报“营运管理重点学科”,遇到的还是这些专家,不同的是专家人数从6位增加到了9位,我们认为重要的,专家不认为重要,我们很明白的专业问题,专家不明白。面对这样的局面,怎么办?最后我放弃了项目申报,再也不愿意为此而折腾。几十年积累起来的行业智慧,在学院派专家面前,一文不值。奖是果不是因,奖不应该是写出来的,而应该是踏实做出来的。

  教学工作是良心工程,应该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如果从评奖的要求来看,许多非常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许一辈子也评不上奖,但他们确确实实在培养着优秀的学生,学生也会永远记住他们,这些人应该评什么奖?

  三、预算制度
 
  中国的教育事业大约花掉了GDP的3%,这个数字还没有达到4%的预期目标,但当前预算制度的实施结果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预算分配严重不公!那些名牌大学是老祖宗给了他们一个好的牌子,卖祖宗吃子孙,凭牌子可以大笔收钱,国家的钱应该少拿一点。实际上,他们占有的国家教育资源最多。

  大量新建的学校,各方面都需要投入,国家给的钱则很少,尤其是不属于教育系统的部门所属学校,无论教学经费还是科研经费都比名校大校少得多。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倾向性资源配置。名牌大学应该少配置国家教学资源,发展中的学校应该更多地获得国家教育资源的倾斜。

  大城市获得比西部不发达城市更多的教育资源,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毕业生近水楼台更容易进入名牌大学,而分配给农村与西部地区的名额就比较少,这不仅是不公平的,更会拉开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与乡村的差距。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现在的教育主管部门是“爷爷”,学校与教师全是“孙子”!希望“爷爷”很慈祥很公平很清廉很无私。

  我7月底在联商论坛“人力资源”板块问了这样两个问题:“1.现在的大学生到企业以后,最缺的是什么?2.大学的商业人才培养,应该特别关注哪些重点?”请这里的一些读者朋友也给我回馈。(作者系上海商学院流通经济学院教授,EMAIL:fhh915@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