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读书就学到了毛主席的“精兵简政”,当时只模糊的知道从字面理解其含义,精炼的兵,简单的政策。至于其他的内涵,我则是不知道的。
前几天,关注建国60周年的新闻,历数国家重要事件,谈到了邓小平同志于1985年的裁军100万,一个指头震惊了世界。据悉,邓小平同志是非常清楚当时国家军队现状、裁军会面临的内外风险、裁军后的目标收益。于是他摇了一跟指头,开始动工了。
从军区划分、人员安排、核心内容上逐一动手。
现在离那伟大的日子已经过去近24年,其产生的效益也已体现出来。
结合此事,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沃尔玛的大裁员、家乐福的改制、不知名小超市们的跟班。仔细观察他们的变相裁员过程,期间的影响和现在效果,至少现在体现出来的是失败的(可能从费用上是支出减少)。
为什么会出现很多负面影响,达不到预期收益,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家几乎同声认为裁员时减少费用支出,而非优化企业的战斗力。
试想一下,我们的雇主因为自己没有控制好费用(是非不分、损耗不控、管理支出费用大)而叫嚣着以减少费用而调动人员岗位乃至裁员,我们是很难认同其理念的。
个人认为费用的减免,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费用,二是人员费用。
在例行节约、完善流程的基础上达到费用的最小化支出,如此的收益是两项,一是流程、制度相对完善了,二是费用减免了。不要说每个企业的流程、制度都是完全规范、无懈可击的,无论沃尔玛、家乐福还是其他的,都有值得改善之处。而这一处却是非常考虑人才、技术的。很多企业专业人才、技术未能达到完善流程、制度这一层面,因此这块的损耗、支出他们无法解决,于是他们顺理成章的想到了从人员费用上作文章。
因为在雇佣环境下,人员所属,充其量是一纸合约,甚至有的还没有合约。开始了人员调岗、岗位缩编、辞退等等方式进行。人,终于减了,月底费用报表终于有了可读性。
突然发现,企业做事不行,整人却是有一套的。
人,一般是最后才动的。为什么这么说,人是有思维,可沟通,可传播的。就算你今天没裁减他,难不成在他心里也会留下阴影。咱们扪心自问,老板说要动一个人的时候,大家内心有没有想过那事情会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呢?于此就找到答案了。
国家所谈的是“精兵简政”,现在可以理解为使士兵精炼,使政治流程简化,化繁为简。而且百万裁军的背后,是强大的人才梯队在支撑着。
我们以没有使自己的士兵精炼起来,二没有使我们的运营流程规范科学化,三没有强大的人才梯队。却傻乎乎的跟班,打着光鲜的旗号调整人员。这就造成了后期与预期相差甚远,甚至会使整体形象在消费者、公司员工的眼中倒退。
从人身上动脑筋是对的,可别一跟筋的想歪了。我们的人力资源同志们,老板有时候是需要你们去灌输思想的。你们是中间人,要想自己日子好过,那就得具备向老板阐述利害关系的本领,否则挨累挨骂的也就是你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