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档超市现状
作者:熊杰;出处:《店长》2009年9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古人用兵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即只有当各项条件具备才能获得成功。据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数据分析显示,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2520美元,而在各省市排名中,上海首次突破一万美元大关,达到10529美元,接近发达国家消费水平。
 
  据商务部预测,到2010年,国内零售总额将达到10万亿人民币。而在2006年时这个数字还是6.7万亿。这意味着,这块蛋糕像放了发酵粉一样,每年增长11%。天时、地利已具备,而这块“人和”的“大蛋糕”自然引诱着零售商们纷纷加快步伐,筹谋进军“高档超市”领域。

  早在2004年12月7日,华润集团就在深圳万象城地下一楼,创办了国内首家新型业态 Ole超市。Ole在西班牙语中是“兴奋、快乐、开心”的意思,Ole超市的定位以都市白领、财富新贵以及外籍人士等为目标消费群。

    数年过去,现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高档超市如零售市场的一匹黑马脱颖而出。例如在上海以外籍人士为主要顾客群的“城市超市”、以打造舞台概念的武汉“中百生活剧场”、定位于白领女性的屈臣氏专卖店、黄埔旗下的Taste、台湾远东国际生鲜超市、韩国C-mart、北京华联旗下的BHC以及武商量贩的超级时尚生活馆等,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这些定位高端生活消费品市场的超市,抛开其品牌、档次,其品类结构实际类似于加强型食品超市,但又明显有别于传统超市或大卖场的“天天平价”。笔者在深圳的Ole超市内未见到一张特价POP,其完全不在价格上做文章,与大卖场铺天盖地的特价牌、折扣牌等形成强烈反差。

  其真正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富有特色的商品组合、豪华精致的装修设计、快捷便利的购物体验、贴心精细的顾客服务等。这些高档超市的目标顾客有一个共同特征:主要以进口商品和高档食品为主(国产占比较小),具体商品包括日用化妆品、鲜食、冷冻冷藏类等,崇尚标新立异以及商品所代表的独特品位来体现个人的生活品位。
 
  现阶段,我国高档超市还处于发展与探索初期,笔者在Ole超市的生鲜区发现其身上还带有很浓厚的“洋”超市的味道。不过,商品组合和陈列需要针对具体的商圈与消费人群,如以外籍顾客为主的商圈,西式的鲜食类、食品与日常用品的品类构成可适当加大。但是,如果高端超市仅仅是千篇一律地经营国外高档商品为主,就无法真正融入国人日常生活。

  由于国内消费者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兴中上消费阶层逐渐形成,伴随着资产价值提升带来的财富效应,高端消费群体不断扩大,这些高端消费群对生活品质和细节有着更高的要求。

  而现零售业态中的传统超市、大卖场由于市场定位、商圈、业态等限制,一般主要以大众化商品为主。卖场虽大,却无法满足所有的顾客需求,尤其是这部分新兴财富新贵。试想一位习惯肩挎LV包或出入高档国际名店的女士,在闹哄哄的大卖场、有时甚至还得排队来抢购普通特价生活必需品,她会获得快乐购物体验吗?

  近年来,外资零售巨鳄沃尔玛等早已在筹谋开辟高端商品区域。尽管处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麦德龙不得不采取压缩成本、精简部门的战略手段,但其高端进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并无丝毫减少。

  这些外资零售企业其实早已在筹谋国内的高端市场份额,而且,正在按计划付诸行动,而许多内资零售企业或无动于衷,抑或虽有察觉但仍在观望中。但笔者从外资谋定而后动的诸多行动中,似乎又隐隐约约闻到了“硝烟”的味道,一场定位于城市高端消费的商战或将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