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店长》2009年6月刊登了《品类管理新解》一文,作者“睿越为中华”随后把文章发布到联商网论坛,引出许多网友的精彩讨论,简要辑录于此,以飨《店长》读者。
吴茑:
不能因为不知道怎么用或者是没正确使用,就否认品类管理。的确,品类管理很多来自供应商。我记得最开始做这个的时候,没有方向,无从下手。各处找资料,找供应商要类别表,再根据实际情况对已有商品重新调整细分类别,给预计将发展的品类做规划。 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各类别都是随它的生存周期不断调整的,并不会出现一个类别做到死的状况。品类管理其实就是把一个定性问题更具体到定量问题的工具。
我们知道洗发产品总体和单品的销售情况,但是各类型、高中低端的销售呢?毛利构成呢?各档次销售是否受单品数量限制?要提升销售和毛利应该从哪些单品类别下手?卖场几万种单品,单靠经验来做恐怕难以普及吧。如果没有品类管理这个工具,面对大海般的数据,也只能望洋生叹。
说到分析数据的滞后性,作者(指《品类管理新解》的作者,下同)只知统计有总结作用,却忽略了他的预测功效。顾客需求不是凭空出现的,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趋势。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这种趋势并加速推动它。成长助之,衰退弃之。
卖场商品淘汰是我见到的较残酷的淘汰了。老品即使曾创下辉煌销量,稍显衰退就被后起新品取代。品类管理只是一个管理工具,还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可我们不能因为自身没有能够发挥它的效应就指控它危害经营。
战天:
目前行业内多停留在“喊口号”阶段,且很多零售人处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我也同样如此)。
出于对品类管理的浅薄认识,在坚持“满足顾客需求、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下,我持以下观点:
1.由顾客的购物习惯决定品类、品相及陈列;
2.根据商圈及客群做出价格带设定;
3.优胜劣汰,商品销售表现决定其销售命运,原则上除结构性品项外,没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除非厂商费用支持超出其竞品的利润贡献);
4.由“我卖什么,顾客买什么”向“顾客买什么,我卖什么”思路转变,虽有些被动,但被动总比不动好。
酒道醇颐:
总的来说,品类管理很符合西方人的一贯性思维方式,从目的来讲,品类管理要达成细分市场、将每一个品类当成一个市场来经营的目标,这一目标崇高而又渺茫。说它崇高是因为果真如此,则达到了做生意的极高境界:不让每个可能的生意流失。说它渺茫是因为生意这玩意儿归根结底是属于主观能动性的问题,也就是说不可预设、不可预测、不可照搬。
消费具有动态变化,对一个具体的消费者,其消费行为没有人能够进行预测,估计连他本人也不知道明天要买什么,但是群体与个体的行为是不同的,对一个群体来说,其消费行为具有某种规律性,了解这种规律,需要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判断。
这里讲的是三点:一是消费行为的规律性;二是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三是对分析进行判断。品类管理的实际操作与设想存在差异,就是因为人们往往只注重了对历史资料的分析,而在进行判断时并没有结合自身需求,不知道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寻找消费规律。
有必要指出,消费的真实规律与我们所认为的自以为掌握了的规律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是因为我们是通过对消费者的历史数据分析得出。不同利益者在分析同一数据时肯定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生产者会对消费数据进行分析,经营者也会对消费数据进行分析,而消费者本身却不会对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就算所有人对消费数据进行的分析都正确,并且能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妥协,最终结果也可能是错误的。
所以,不管你是按照自己的数据分析办事还是照搬供应商的数据分析,又或者是按照自己的数据分析,结合供应商的数据分析得出一个折中方案,结果都可能是徒劳无功。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与这一思想如出一辙,但到今天也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经济活动的规律到底是怎样的,世界经济在不断重复着“萧条——繁荣——萧条”的过程。然而,人们的求知欲望是生来就有的,在没有更好的方法之前,人们暂且只能用这种准确性并不太高的方法进行预测,并希望从中找到一般性的规律,毕竟这比什么都不做要强。
所以,不要对品类管理抱有太多期望,对于要不要搞品类管理可视自身情况而定,盲目照搬就是抛骰子,运气好点你赢了,但更多的时候是你输。
风起的时候:
关于品类管理,公司几年前就反复在提,配合其进行的还有单品管理。在西方似乎这是两个分开的项目,记得当时老大从欧洲培训回来,说到国外零售的十个关键点,其中两个就是品类管理和单品管理。
这几年,大家也一直摸索如何做品类管理,结合更多的历史数据分析与货品规划,好处之一是很清楚知道自己货品的结构与走势。不过实际上在运用品类管理与单品管理的一些工具时,也会结合当季相关部门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去做,同时这要求有一个较好的自动数据分析系统。另外,需要团队保持对数据解读基础逻辑的一致性,品类管理才能在内部高效推行。
当然,品类管理的数据分析提炼与规划方法,并不百分之百有效,还要结合团队更多经过客观与主观思考后的判断。
总的来讲,我个人认为,应用品类管理的工具对于商家来讲是一种进步,如何去完善需要在做的过程中去摸索,另外在做品类管理时也要考虑自己的市场规模与成本收益。做到什么程度,要看企业处在什么样的阶段。
蓝咖啡:
销售规律→品类管理→历史数据的分析+竞争对手的分析+顾客调研→单品试验→单品管理→试验推广→总结规律→品类管理
每一个箭头都可能带来销售机会。品类管理细化到单品管理,单品管理总结出新的品类管理。运动中的相互转化,建立在销售总结、销售调研、销售对比的行动中。
秋喃:
在理论知识上,各企业对品类管理的要求都比较全面,但最终大部分都没有做好,原因在于:基层的执行力不足,不能实现良性的商品淘汰与引进制度;采购的价格体系的流程及商品面的问题(你想淘汰却没有更好的替代品)。
孤独旅人:
品类管理是个好方法,不过也要看地方,越大越复杂用起来就越有成效。另外,要注意品类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不要为了品类管理而拼命进行品类管理。很多时候很多工作都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从来没有团队意识,没有协同作战的意识(口号上叫的倒是很响)。这是国内各个企业的通病,尤其是私人企业。
第一杀手:
我做了8年品类,得出的最主要结论就是不要跟着供应商的设定道路走,他们单和你讲销售,可是零售商要考虑综合收益,特别是通道的收入,宝洁这样的大公司给的比率是非常低的。不能让一家供应商独大,最好引进几家互相PK。
我觉得可以做市场的领先者,不过要把握好节奏,领先半步是先驱,领先一步是先烈。要做到领先市场的反应,需要的是品类经理的判断能力,伊卡璐销售向上走的时候,在哪个阶段着力去推是很有讲究的,品类管理也是逐渐根据市场调整的,略微激进就可以了。当然这需要经验,但是没有数据的支持,贸然采取行动也是不明智的。
数据分析不是机械的,的确,数据分析是滞后的,但是为什么我们还要分析过去的数据呢?因为通过数据的积累,我们可以通过昨天到今天的变化,判断明天的趋势,品类经理需要在这个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只根据数据来做动作。
一句话,品类管理不需要完全依照供应商的方法去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理解,去把握。
《品类管理新解》作者“睿越为中华”:写这个文章的目的,是想告诉那些实行或者执行品类管理的零售企业,不要去硬性地按照品类管理的步骤或者原则去办事,这样只会使自己的生意越来越小,越来越受到控制,变成一个渠道工具。
启发式的营销是激发顾客需求的最好营销手段,而做生意最为重要的就是启动新市场、开发新市场。当增加了新市场后,你才会获得新品类,然后才能去按照品类分析去分析,否则你都无从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