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零售连锁业目前发展得红红火火,传统的大型国企借助历史资源和良好政府关系、资本市场关系,步步为营,快速发展;民营企业也不甘示弱,在电子电器、家居建材等领域,逐步建立了行业领导者的地位;还有更多的企业,如区域性公司,心中有着高昂的冲动,要在下一个五年走向全国。
一方面是连锁企业跑马圈地,一个个店面建成营业;另一方面,一部分企业开始陆续关店停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09年伊始,笔者对国内外31家零售连锁企业进行研究,涉及百货、超市、家居商场、3C卖场、药店等各业态企业,初步体会到中国连锁业成长的烦恼,至少有下述十六个问题。 1.如何能够快速扩张,实现规模效应?
零售连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领先企业在资本的簇拥下,依然处在攻城略地进行时,他们始终相信:规模效益是行业致胜的法宝。也有一些企业,牢牢把握地方市场,成为一方垄断性的诸侯。当资本力量冲入这个行业,开始翻江倒海的时候,区域优势是否还能维持,值得我们思考。
以超市业的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欧尚等外资企业为例,虽然每一家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几乎都超不过1%,但其在资本优势下扩张的速度是国内企业不可攀比的。当零售大鳄们大手笔进驻一个城市后,依靠其庞大采购量和持续低价,其零售倾销策略将发挥得淋漓尽致,无情的长期低价,将把小规模的地方性企业压迫得喘不过气来。在做强还是做大的无休止争论中,零售连锁企业似乎没有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
2.如何在外资企业的零售倾销攻势下转危为机?
超市先行、家电随后,紧随着四大超市来中国大陆圈地,全球最大的电子电器连锁企业百思买也姗姗来迟。法国欧尚超市公司,虽然来大陆较迟,但其依靠资本运作,在幕后分步行动控股了大润发,也使其规模发生了质的飞跃。
国内的零售连锁企业家们,也许仍然坚信自己的本土作战优势,对这批来袭的狼并不畏惧。但是,大家也许并没有看清外资企业的真正优势在哪里,他们的优势不仅仅是管理,也不仅仅是全球采购的规模,他们还有雄厚的资本优势,他们善于结伴成群地向你扑来。
不要以为经济危机时刻,他们在本国难以生存,事实并非如此。08年,美国沃尔玛的销售收入不降反增,法国家乐福也仅有小额业绩下滑,毕竟卖的是日常生活必需品,波动并不大。
当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后,他们一定会跑马圈地,而且都是圈住那些黄金宝地,然后开始持续不断的低价倾销,因为他们不差钱,他们的采购规模降低了采购成本,三番五次的降价之后,他们能够潇洒地活着。他们的目的很明确,靠倾销把你打垮,占领你的市场,等你破产之后,他们再依靠对市场的垄断,把以往降价的损失重新赚回来。 另一个要命的问题是人才争夺,我国零售连锁业的高级人才非常缺乏,当外资抛出橄榄枝、亮出钱袋子的时候,无论民族情结有多高,恐怕都难当诱惑。 3.如何在落后的物流产业大环境下提高物流效率? 零售连锁不仅仅是前端的店面,也不仅仅是后端的采购,其中贯穿整个产业的供应链和物流系统,是竞争的关键所在。当前,各大零售连锁企业都铆足了劲在全国布局。以超市为例,家乐福和华联综超是典型,全国20多个省市都有他们的店面。由于目前全国性的零售连锁企业在全国范围布局很广,但在单个区域的店面密度很低,这对自建物流配送系统提出了超乎想象的挑战,即使是以自有物流配送高效著称的沃尔玛,到了中国也没招。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业也还在散兵游勇的时代,高速公路的通车速度平均只有60-80公里/小时,再加上各地公路各自为政,物流公司各自为政,整个社会的物流系统极其低效,这对于零售连锁企业来说是致命的。 似乎暂时不用太担心,因为大家都受制于落后的第三方物流系统。但是,一旦大佬们完成了布店的密度,为区域物流配送奠定了规模需求的基础,他们可以自建物流配送系统,小规模的企业就只能叫苦连天了。关键在于,自建一个物流配送系统,远远超过开更多店面的难度,我国的企业在这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 4.如何将资本为我所用,而不受制于资本?
零售连锁企业的成长,毋庸置疑,规模是抗衡不了的诱惑,当前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普遍不高,甚至一些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为负的情况下,资金从何而来,除了加盟和占用供应商货款之外,引入战略投资不失为一个良策。
国内超市业的联华、华联、华联综超、物美,资产负债率都很高,联华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0%左右,甚至超过了一些房地产公司。
不能对战略投资者抱太大期望,资本是逐利的,他们的眼光看不到10年、20年之后的发展,捞足钱就跑了。虽然声称给予企业管理支持和辅导,但事实并非如此,给的不是保健品,而是催化剂,是化肥而不是复合肥料,目的只有一个,期望企业快点上市,然后赚一笔走人。更有甚者,一旦控制权丧失,企业家的理想也许就无奈了。
5.如何超脱当前针尖对麦芒的无序竞争,跨出红海?
拿上海来说,中山公园十字路口的三个夹角内,分别是苏宁、国美和永乐,三家商场不经意中为你提供了“中山公园一站式”服务。大街小巷只要是有联华的地方,不出5分钟必有华联。徐家汇的五叉路口有汇金百货、第六百货、太平洋百货、港汇广场、东方商厦等五家百货商场。同在漕溪北路和肇嘉浜路夹角之内,便是相连的太平洋数码广场和百脑汇电子购物广场。
在武汉,走出汉口火车站便是欧亚达国际家居中心,向西走到十字路口就是金马家居中心,再向左到下一个十字路口,便是居然之家家居广场。百安居去年关闭多家商场,新一佳也在全国关门了许多店面。在一个杀红了眼,每天念叨着扩张建店、促销降价、榨取供应商的最后一分利润的市场内,竞争如此惨烈,如何突出重围?
联华的生鲜小超市是一个创举,具备了菜市场的新鲜,避免了菜市场的不整洁,具备了便利店的方便,抛弃了便利店的不便宜,具备了大型超市的低价,避免了大型超市购物距离较远的不足,目前成为联华旗下的一个亮点,其盈利能力远远超过世纪联华大型超市,也远远超过联华快客便利店。
6.如何不再行走于法律边沿,顺应政策走向?
从以国有零售企业为主,到向民营资本开放,从外资有限入境,到完全放开零售市场,从零售商和供应商自由较力,到政府出台相关的零供交易规则,从食品卫生法,到食品安全法,国家对于关乎民生的零售业,将出台更为完善而规范的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也正在伴随着零售业的发展而进行中。
当初,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时,不轨行为比比皆是。家乐福的许多店就是在地方政府默许的情况下,没有得到中央政府的许可,却照开不误。沃尔玛也很聪明,它找来了中国合作伙伴作为开路先锋。
这种时代渐去甚远,我国的立法程序在加速前进,行走在法律边沿的连锁企业家们,也许已经闻到了政策利刃的气息,如何能够把握国家法规政策的走向,刨除违法的隐患,是需要企业家们冷静思考的。 7.如何应对特许加盟潜在的管控隐患? 几年前,几乎是一夜间,特许加盟成为商业潮流,无论是盟主,还是加盟者,好像只要有了特许加盟,财富就会如流水源源不断。但是,对于加盟商,虽然有协议约定,将其纳入盟主的统一管理之中,但是,毕竟没有资本的纽带,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每天都在发生。
无论是信息管控、人员管控、物流系统管控、服务标准管控,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一线的信息反馈不及时。何况有些加盟店还是加盟者自己在经营,其自由度便可想而知了,简直就是一个王国里的自治区。 曾经详细阅读过一家便利连锁企业的加盟协议,明确规定,加盟商投资之后,不参与店面的日常经营。但是,资本的力量是无形的,加盟商对加盟店日常运营的影响,力量还不小,关键是对策很多。
笔者目前每当去一家便利店,都会随口问一句:“你们这家店是加盟店还是直营店?”为什么要问?原因很简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加盟店的举措有可能不符合盟主的要求;加盟店犯下的错误,盟主可能不承担责任。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