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金成:内心有种不安份的因素
作者:采访/林国童 文/倪敏;出处:《店长》2009年9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10年心血,很难说放下就放下,但人生往复,犹如四季更替,来了便是来了”。于是,离2008年末还有几个月,陶金成毅然离开了他一手带大的上海家得利超市。也许高潮已经过去,真的是该告别的时候了。是被逼无奈,是主动选择?接下去的时光仍要起承转合。

  由家得利离职后,陶金成与原公司经营班子成员尝试过其他商业。然而商业是条浑浊湍急的大河,汇集着众多小河,每条小河的水都或多或少有不同,零售只是其中一条,所以到了另一条小河,陶金成似乎有点不适应,“许多对手不规范,运营成本比我们低,我们的优势就很不明显”。于是,再退出,团队成员大多回归零售,而陶金成暂时在家。

  有人会说,陶金成多年摸爬打滚,完全可以退休养老了。但这个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闲得住和闲不住的,陶金成恰是后者。

  09年5月,陶金成走马上任徐汇国投,再次迈向新征途。徐汇国投旗下公司涵盖投资公司、高科技产业、房产公司等,这需要依赖对市场的眼光和对资本的合理掌控,好在零售已经给了陶金成必要的历练,他有信心。

  右手因打球受伤缠着白绷布的陶金成,对联商网《店长》编辑说:“虽然零售业又苦又累,工作非常杂,管理要求高,利润低,但回首过去,在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我们求生存求发展,没有被淹没,还是很值得骄傲和欣慰的。15年零售生涯,10年家得利风风雨雨,我对零售留有感情。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们可能会把家得利买下来,或者投资参股某个很好的零售行业项目。离开零售有遗憾,不过也不能做一辈子嘛……”

  即使不太可能再进零售,从事实际经营管理,但言谈中,陶金成依然存有对过往岁月的感激和挂念,就像他面对过去每次人生转折一样。

  1979年毕业,陶金成进入上海国营纺织企业“国棉一厂”,在当时这是令人羡慕的工作。但陶金成感觉工厂没有生机,他在里面十几年,生产的是同一个产品,没有新的产品进来,当然,他内心不安份的元素也起了催化作用。1992年,仅仅知道台湾一个亲戚的朋友在广东新开了工厂,需要帮手,陶金成就过去了。

  广东的工厂还没有盖好。生活非常艰苦,但陶金成回顾那段时光时毫无悔意,因为他得到了锻炼,忍受力与吃苦能力遭到极大考验,对此后的发展有极大帮助。
一年后,工厂正常运转,生产的摩托车配件已经出口国外,也得到了老板的赏识,陶金成已是工厂的车间主任,但他却在同事的惋惜和疑惑中离开了。

  很难解释为什么,但陶金成对企业人才的一个观点也许能说明部分原因。他说,企业自己培养的员工更有忠诚度,但也会让许多人背上习惯性思维,要他们创新就难了,人都会有惰性,其实改变对每个人来说都会很痛苦,但你必须改变,借助外力冲击就是较好的调剂方法之一,先激活再改变。
  
  1993年6月,陶金成去了上海农工商超市,又从副总经理一职上离任。

  1998年,陶金成受邀筹建上海家得利超市有限公司,担任董事总经理。

  几乎每次角色转变,陶金成都能做得有声有色。“我感觉做任何东西,你只要去付出去研究去判断,包括用你的一种灵敏度去捕捉这个市场的商机,才会成功。尤其是零售业,虽然看似简单,但你要是不兢兢业业,肯定做不好;而且不管做任何行业,一定要有敬业精神、责任心,要懂得有更多的付出,才会有更多收获的道理。”

  相信在徐汇国投的位置上,陶金成也会做出不俗成绩。或许有一天,他也会出现在某零售企业的活动现场,做一场关于资本投资和高科技园区建设的演讲,传道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