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关键的不是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关键是要打破大学的封闭性结构,建立校企之间的广泛合作。
我国商业人才培训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大学及其他学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内部培训。
目前主要存在的四大问题:
一是培训内容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学习内容理论化、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方法单向灌输,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职业证书缺乏行业认可度。
二是商业管理类专业学历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大学教育体系在商贸人才培养方面还不够完善,难以为企业输送后备专业人才,导致出现“企业找不到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矛盾现象。
三是职业培训认证令出多头。零售职业培训认证目前就有多种体系并存,全国性的有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管理岗位资格鉴定中心各自开发的标准;也有来自国外的在我国劳动部门获得注册批准的职业培训与认证,如英国城市行业协会的《商品零售》职业培训与认证;在上海,有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和紧缺人才培训网各自开发的培训和认证体系。
四是各地、各部门自行开发的职业证书互不认账。以《经营师》证书为例,既有原商委系统颁发的证书,还有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上海市劳动局颁发的证书,证书名称虽然一样,但考核内容有一定差异,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组织管理,且相互之间不认可。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理应成为商业后备干部的主力军,但实际上企业并不能从大学找到专业对口的大学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王晓东教授曾指出:“教育部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使得许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贸易经济这个专业,许多从事贸易经济教学的教师纷纷转换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这对于贸易经济学科建设来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上海康培职业信息中心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迄今为止,中国大专院校尚无一家开设与零售业对口的专业。多数商学院、经济学院师资缺乏、教材陈旧,不适应当今零售业的发展。
由于大学未能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企业先是使用有经验的专业人士,但年龄较大,且文化层次较低。随着经营规模的持续扩大,才开始有计划地招聘大学生作为后备干部来培养。
大学教学“先天不足”,企业依靠内部培训“后天弥补”,把大学里招聘的素质较好的“毛胚”大学生,“加工”成后备干部。但这些人往往对商业缺乏深刻认识,更缺乏对商业的忠诚,仅仅把商业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一遇到困难就立即退缩而离职,因而出现一年内离职率高达80%的情况。为此在企业培训中,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以增强受训者的职业忠诚度与企业忠诚度。
上海农工商超市集团从1996年开始向社会招聘“中高级管理人员强训班”,到2009年下半年已举办了37期,培养了1000多名管理干部。他们的培养方式是:公司统一录用后,经过14个月的培训,包括军训过体能关,教育过思想关,训练过技能关,实训过实践关,然后择优选拔明确岗位。为了实施专业培训,该公司还注册成立了连锁学院。
麦德龙、沃尔玛、卜蜂莲花、百联集团等都有自己的培训学院或企业大学,专业培养后备干部。卜蜂莲花还制定了一套校企合作“零售精英储备干部培养计划”。该计划在每年4月下旬开始实施,经过前期宣传、校园宣讲、学生报名、面试筛选等环节后,才有资格参加由正大企业大学举办的“零售精英开学典礼”,学习《零售营运概论》等课程。其后分阶段进行轮岗实训、培训轮岗、资格评定、定岗培训等环节,经历各环节的培训、实践和考核,并通过总结性评估可担任门店部门主管岗位。
最近有媒体报道,华润万家招聘1.85万人做人才储备,步步高招聘4000名员工大部分来自高校毕业生。我相信会有更多的零售公司越来越青睐大学生,但大学生们却在“坚持与离去”中犹豫。我觉得,最关键的不是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关键是要打破大学的封闭性结构,建立校企之间的广泛合作。
(作者系上海商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