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评价:毁多于誉
作者:慕献军;出处:《店长》2009年10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前阵子,笔者所在企业组织员工参与某培训公司举办的培训活动,旨在提升门店销售和盈利能力(培训费用:1980元/人)。笔者也去听课了,颇有些感触,后来又在内部会议上听到其他同事对这个培训的评价——毁多于誉。

培训者的水平

  笔者参加过很多培训和讲座,而且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文化型的人,所以多数时候对培训和讲座还是很愿意参加的,但是好几次听完后总觉得不值。其中主要原因是,觉得老师的水平远远达不到我们的期望,体现为以下三种特征。

  特征一:理论多,实践少。零售是一门实践型学科,多数问题来自于第一线。就参与培训的人员目的来看,他们很多时候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参加培训而来,他们是带着很多自己在实践中的困惑而来的,他们希望老师系统地教给他们知识,同时更希望能解答他们自己带来的问题。

  很多讲师一般就是在某个中型零售企业做过几年管理职位,或者在大型企业、跨国公司里做过一段时间,就出来当讲师了。零售业一线的问题,由于企业、区域、阶段不同,解决的方法是很多样化的,讲师们未必懂。

  特征二:方法多,思路少。零售的历史和行业特点,决定了行业本身的形态是古老的,但方法是现代的,而按照目前科技和文化的规范,很多方法不是免费的,用老师教给的方法在处理问题时需要很大投入;这些投入,又经常不是来培训的员工们能决定的。用先进或原始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操作上很可能有天壤之别,但处理问题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很多老师把方法演绎得眼花缭乱,却忽视了听讲的人可能根本没有见过他讲的工具。

  特征三:洋文多,汉字少。很多培训讲义上,洋文一堆堆,有些是行业通用的,有些是行业特有的,还有是老师自造的。零售行业的门槛比较低,敬业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零售人进步的快慢,很多骨干成员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的基础低,需求高。老师在培训时如果不能“深入浅出”,而一味追求以洋文代表专业,就让学员们头疼了。

受训者的态度

  很多参加培训的人虽然带着自己的困惑来,但如果老师不能让他们折服,那这个培训项目可能就失败了。

  为什么?一是人员素质问题,二是中国文化的问题。“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大家都认为这个行业应该是一个武行当,就有了舍我其谁的气概。如果老师的讲课没有亮点,就无法镇住学生,那老师就是以为自己讲出花来也不能让受训者满意。

  零售还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既然是劳动密集,就是普遍动手能力比理论水平强。但零售人里也有很多其他行业跳槽来的,他们往往忘了“动手”,于是“眼高手低”的问题就出现了。

  参加培训学习的很多人,觉得老师们提出的不少方法很有意思,但这些方法又同时蕴含着许多问题。因为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采用的管理体系和架构也不同,所以学员们在理解该采取何种解决方法时往往优先考虑所在企业的思路。而老师提出他的处理方法后,受训人员就感到不认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