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培训21宗“罪”
作者:联商网编辑部;出处:《店长》2009年10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1.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不重视内部培训师的培养,或者只听大师名人的课,认为越是大师的课越有用。

2.反复质疑:员工培训到底是请培训机构外包,还是自己(人力资源部、培训部)承担?前者专业化水平高,技术手段先进,视野开阔,但其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收费昂贵,缺乏针对性;后者了解培训的目标、任务、对象和内容,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培训能力素质不高,手段落后,视野相对狭隘。

3.培训无用论,认为培训对于企业的改善没有多大实际意义。许多零售商,什么事情都是自己一把抓,认为别人不行,相信只有自己才能管理好。有些零售商往往急于求成,“毕其功于一役”,希望今天培训、明天见效。

4.有些零售商知道培训的重要性,但是苦于培训费时费事,怕影响销售,所以干脆不搞培训。另外,有的零售商苦于没有培训经验和缺乏专业培训人员、资料,懒得去开展培训。培训种类繁多,许多企业不知从何入手。

5.认为培训有“为他人做嫁衣裳”之嫌。经过培训后,员工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受训员工对知识和自我实现的追求更高,容易产生更换工作环境、离职和跳槽的状况。担心人才流向本企业的竞争对手,担心员工学了技能、长了本领就跳槽或单干,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留一手。

6.没有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相联系;缺乏培训的总体战略思路,流行什么就培训什么。

7.没有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设置不合理,结果要么重视高层,要么重视基层。

8.组织者不专业,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联系不紧,针对性不强。

9.以为培训是万能的,不注重塑造一种有利于培训的氛围;轻视培训与其他人力资源措施的连接,造成培训后的人才难以得到能力发挥而流失。

10.培训资源不齐:缺乏对培训进行有效的资源支持;没有培训时间保证;缺乏培训资金支持;很少的培训专业人员投入。

11.培训老师选择不慎重或没有依据培训内容而定;培训方法选择不当,缺乏培训过程中的有效沟通;甚至有些培训成了走过场,过分追求课程效果,根本忘了培训目的。

12.没有实施调研,培训重点与员工的期望不一致;很多学员不了解培训内容,没有做好相应准备,只是被动的听,培训没有解决他们的困惑。
 
13.培训准备不周,缺乏统一协调组织,往往事到临头才发觉很多东西没有准备好,培训组织过程显得手忙脚乱。
 
14.培训过程中常常发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培训偏题、培训冷场等,讲师在台上讲得干巴巴,学员在台下交头接耳。
 
15.培训结束后就万事大吉,培训后续工作没人管、没人问,培训内容得不到落实,缺乏有效跟踪和考核。

16.外请的培训机构或内部培养的讲师,水平不过关,所讲内容空洞、乏味,或缺乏专业性。

17.有人将培训看成是一种福利。这本来没错,但如果将培训真的看成是福利,有的参与人员就认为培训是一种放松、一种享受,培训的制度就会变成一严、二松、三推倒、四重来,培训也就成了无关紧要的事情。

18.课堂上很热闹,大家花了时间,接受培训后行为没有因此而改变,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培训很令受众感到失望。

19.不能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中高管、普通员工)、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差异化培训;纠结于分类分层还是大家上课,不能充分运用大堂课和小班课等不同作用。

20.企业担心:为了防止员工流失给培训造成的冲击,员工培训费用的范围及其赔偿责任如何确定?

21.员工自身缺乏积极性,不太愿意参与,参加了也不愿意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