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西瓜与商场经营
作者:王威;出处:《店长》2009年10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透过现象看本质,你会发现:买西瓜的诀窍也能和商场运营联系起来。

先看卖相

  皮光滑、条纹清晰的西瓜一般较好,根部突起的西瓜一般皮较薄,一部分瓜皮变黄就是成熟的标志,这些都是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经验。在没有进一步实质接触之前,我们对很多东西的判断,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和判断标准。

  在人力招聘上有一套“苹果理论”:招聘新人,我不知道你的能力有多大,可是我不会也没有理由投入资源来考验你,那么就根据你的经历、学历以及应聘时的表现,来判断你是否适合某岗位。

  商场做得好不好,硬装修很重要。消费者来购物,同样的东西,购物环境优越的商场当然更吸引人。商场的产品,没有货比三家不能分好坏,消费者最先看到的是商场外貌、停车位和环境,这是最先吸引消费者眼球和进一步进行购物接触的先决条件。如果消费者连进入商场的欲望都没有,其他的就无从谈起。

皮薄瓤多

  我们买西瓜,总是喜欢皮薄瓤多,那样买的是实惠,是物有所值。逛商场的时候,也希望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信息。商场建筑面积和营运面积的比例,在不同档次的商场会有所不同,越是档次高的商场,营运面积越小,会达到40%-50%;越是档次低的商场,营运面积越大,约50%-60%,低端的自采商场有时会达到70%。

  站在商的角度,当然希望营运面积越大越好,特别是商业地产商。然而,商场的定位不同,针对的购物需求不同,公共面积的设计也就不同。商场经营要考虑坪效,但一味考虑坪效,容易忽略消费者的体验需求,毕竟现在的顾客消费以休闲式购物为主。

甜的受欢迎

  买西瓜,很重要的一个判定好坏的标准是甜不甜;而商场是否达到消费者的期望值,最重要的标准,也是能否满足顾客的初级需求。如果顾客进入商场,感觉货品种类或者丰满程度都没有达到他的基本期望值,这个商场就很危险了。
百货商场的定位和合作品牌大都往高端靠拢,超市单品也往宽度上伸展,这在初期或许能够达到吸引客户的目的,但随着同类化和相似度相近的商场不断涌现,这部分优势也会相对减弱,市场份额被瓜分得越来越小,竞争也就更趋白热化和惨烈。

汁水多的好

  西瓜甜,这是购买者的基本希望;如果汁水再多些,吃起来就感觉更好了。对消费者来说,这部分汁水就是超出的期望值部分,就是性价比、质量、服务等附加值。

  一味靠外在因素取胜是不行的,大家都要甜西瓜,OK,我可以注射糖,或者种植的时候便加入使之变甜的营养素;我可以用大量的前期投入,来换回高端市场的需求标准,以期得到高端市场。但随着商业地产的大量崛起,房地产的资本在零售领域异常活跃,商场在这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少,这时必然要以提升自己的“汁水”含量及高出消费者期望值的服务为目标。

低糖和特性

  人们不但要满足口感这一需求,还要满足健康和自我感觉,所以低糖习惯和方形习惯(指喜欢形状规则的西瓜)应运而生。消费水平逐渐提升,产品质量趋于相似,对品牌背后蕴含的故事和由此带来的心理满足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形成特定的消费群体,其背后隐藏的巨大消费力、潜能是商场需要调整自身定位来迎合的。

  比如现在出现的“熟女”阶层、“败犬一族”、“宅男宅女”等,还有80后、90后等。有时,与其把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竞争异常激烈的消费群体中,不如另辟蹊径,专攻本商场的故有优势及竞争力的小势力群体,更有利在市场站位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