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锁业发展之困(下) | ||||||
| 作者:韩刘锋;出处:《店长》2009年10月号 总第34期 | ||||||
|
||||||
|
注:上接《店长》2009年9月刊“连锁业发展之困(上)” 8.如何应对城镇商业地产供求格局? 十年来,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大背景下,商业地产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一个个商业中心区相继拔地而起,一些零售连锁企业甚至涉足了房地产业。对于以租用店面为主的零售企业,租金是其运营成本的重要部分。伴随着零售连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众多企业对连锁模式的认同和追捧,优质地块的店面租金也持续攀升。 连锁行业有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要快速占领有利地形。优质店面资源并不多,而且几乎是不可复制的,一个租金较低但周边人流环境较差的店面,其未来营业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哄抢式的店面租赁方式,抬高了优质地块的店面租金,使企业的营运成本节节攀高。在一些招商式大卖场,时有发生商户集体要求降低租金的事。 9.如何应对不断攀升的人力成本? 零售连锁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店面服务和后台物流配送是主要用工需求,对这些所谓蓝领服务人员的聘用,越来越受法律的严格监管,由于人员数量较多,不少企业开始打擦边球,和劳动法律搞捉迷藏游戏。目前,全民法律意识逐渐清醒,政府、媒体和专业服务机构对劳工权益的关注,使得零售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的用工策略。 虽然大部分零售企业的蓝领工人,都是通过人才派遣公司,采用外包的方式进入企业工作,从法律上说是这些工人和人才公司签订了用工协议,然后被派遣到用工企业,但是这仍然不能让用人单位逃避法律约束。新《劳动合同法》对人才派遣进行了详细规定,一旦劳动者权益受到侵害,用人单位和人才派遣公司将承担连带责任。因此,这些蓝领工人不是可以当作“机器”应用的人,而是有法律意识和社会保护的人群,企业未来要面对更多相关问题。 10.依靠“信道费”的盈利模式还能走多远? 在零售行业,尤其是国内的零售企业,大家都明白一个公开的秘密:收入不靠主营业务,而是靠向供应商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来创收。 目前,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制定协调零售商和供应商关系的相关法律,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严格规范零售商行为,不允许零售商向供应商收取不合理费用。随着法律的逐渐健全,这种规定将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格。中国的零售连锁企业,不但学会了沃尔玛的量大价低策略,让供应商一再降价,同时也自创了向供应商收各种费用的特色招术。但这明显不符合国际行业惯例,法律层面的介入和调整将指日可待。 国内零售连锁企业当仁不让,无论是超市业的联华,还是家电业的国美,国内零售连锁企业有的是中国特色功夫:高资产负债率、以“信道费”为特色的非主营业务收入模式。而外资零售企业则真正从主营业务中盈利,不靠所谓的信道费,不靠占用供应商货款,不靠所谓的零售与地产不分离的发展模式。 11.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匮乏的局面何时能改变? 在当前背景下,如何提高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各家零售连锁企业都心知肚明,这是一个迟早要解决的问题,靠主营业务之外的收入来发展,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谁能率先改革,谁就能拨得头筹。但是,如何改变主营业务收入不力的局面,这不仅仅是采购价格和销售价格的问题,还有物流配送系统、企业自身管理的效率问题。 如何通过高效的物流和管理系统,通过标准化和系统化管理,通过对品类的把握和提升,来实现主营业务的增收?对于这一点,似乎许多零售连锁企业的管理团队并没有真正重视,说起来很重要,但在行动中不重视,企业仍然更多关注外延式发展,例如店面的扩充、采购成本的降低、融资手段的应用等。 12.缺乏中高级专业人才的现状何时能改变? 在过去,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拥有的大部分人才是批发人才、零售终端服务人员,而没有真正的物流人才、店面管理人才、品类管理人才。这也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行业以前的业态造成的。作为新型业态的零售连锁业,如何满足公司规模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化人才,还是个瓶颈。不仅难以招到经验丰富的人才,而且对于人才的再培养,也缺乏知识和经验积累。 当前的零售连锁企业,店面规模的扩张速度远远超过人才的培养速度。优秀人才的缺口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找到合适的人才,如何培养合格的人才,如何用事业发展的机遇保留住优秀人才,这都是严峻挑战。 13.如何有效推行供应链管理和店面运营标准化? 零售连锁企业系统化管理的关键,在于企业整个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系统。零售连锁本质上属于商品流通业,商品流通各个环节的系统化管理,是一个最基本的管理基础。我国企业在供应链和物流管理方面,本来就比较落后,加之国内物流产业的大环境较滞后,这就给零售连锁企业带来了更大挑战。如何能够提升自身的供应链物流系统,成为企业跨区域快速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作为典型的连锁经营模式,每一个连锁终端店面的管理,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唯一窗口。一般来说,为了体现企业统一的特色和规范店面,往往采取标准化运营方式。但是,店面增多以后,标准化运营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就很难保证了。 14.如何实现有效的总部、区域、单店的管控与协调? 当零售连锁企业从一个区域走向更多的区域,甚至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时候,企业管理的架构也往往需要适时调整。从总部直接管理每一个店面,到实行区域化运营协调,管理的层次有可能增加,这就为管理创造了难度,多一个管理层次,并非只是增加了一个沟通环节,而是需要对整个管理系统进行重整。 当零售企业进入多区域经营,实行区域化管理之后,总部对于销售一线的把控势必会减弱,这可能导致总部决策层对市场的需求变化反应迟钝,甚至使总部对于商品品类的分析和管理决策难以得到落实。如何在纵向的多层级管理、横向的多品类管理之间进行高效协调,是企业跨区域扩张之后的一个新管理难题。 15.如何实现资金的统筹管理、内部信息的透明? 当零售连锁企业成为一个庞大的商业系统之后,内部对资金和信息的透明要求就会更高。内部相互之间的信息分享能否顺畅,是否会存在信息传递的孤岛和沟通壁垒,资金能否得到统筹把控,商业信息的保密政策能否得到落实?这是一个企业管理水准的最直接反映。零售连锁成功的关键,在于商品、资金、信息的快速流动,只有这样才真正符合流通行业的本质特征。这样一个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纵横交错的系统内,透明、分享和保密的矛盾,本位主义的思想误区,都将成为障碍。 16.如何平衡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管理? 零售连锁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把握两个核心要素: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管理,二者如何进行平衡,在某一个时段如何区分二者的轻重缓急。一般来说,规模化发展势必影响管理层对集约化管理的精力投入,反之亦然。 对于零售连锁企业来说,两者缺一不可。没有规模化发展,企业就长不大,就没有规模效应,就没有市场份额;没有集约化管理,企业就没有效率、没有标准、没有风险控制的措施。任何一方面发展滞后,都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潜在威胁。如果规模不大,在大鳄来袭之际,可能被鲸吞或扼杀,这其中的风险来自外部冲击;管理不好的时候,必然在内部催生不规范和低效率,风险自内而生。 面对全文所述的16个问题,答案是各式各样的,不同企业家对此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作为一家零售连锁企业的负责人,面对下一步的发展,有必要对这些问题作出合适的解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