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存疑:国美电器试点取消进场费
作者:黄尉杰 张加荣;出处:《店长》2009年10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有关媒体报道,国美电器近期在济南某门店已取消家电厂商进场费,并增加了更多的国美自有员工。据悉,国美今年下半年的精力将主要放在单店升级、改造上,预计年内升级改造的单店数量在50家左右,这些改造门店和新开门店都将取消进场费。

  国美此举能否彻底执行?进场费会不会变相为选位费、店庆费等?会不会影响国美的整体利润?此类问题不是本次我们要分析和讨论的,更不是要分析它是否会颠覆家电连锁卖场的传统销售模式,转型和变革不是仅国美一家零售企业就能完成的。

  事实上,无论是黄光裕事件后的国美,还是稳步发展的苏宁电器,都处在转型前期。苏宁以提升效率为前提的门店改革也早已开始。目前,国美的重心在于优化门店,而苏宁则是优化与扩张并举,可以肯定,未来的竞争不再完全聚焦在门店的“跑马圈地”。

  家电变革应是大势所趋,不转型不改革就不能有新的突破,而这一路必将艰难险阻,矛盾重重,取消进场费(厂商能否低价供货)、增加自有员工(厂商是否愿意放弃对终端的控制)且是九九八十一难的第一难。国美此举的成效,家电零售的最终走向有待时间见证和推动;但是,我们相信,真正和谐、健康的商业应该是卖场和厂商双赢,乃至与顾客共赢——商道与人道并存。



               壮士断臂还是风声再起?

                                                 黄尉杰/文

  尽管各家电厂商以及国美的最大竞争对手苏宁电器并未对此表态,但实则各怀心思。“我不在江湖,但江湖上却有我的传说”,对于国美意欲破局之举,颇有大佬指点江湖的黄氏风格,但表象其下,又是何等珍珑棋局?

  其一,简单来说,取消进场费委实让紧绷的家电连锁零供关系有了缓解。但不得不说的是,从当初跑马圈地开始,进场费已经让国美、苏宁赚得盆满钵满。舆论造势下的进场费取消,国美赚的是眼球,是低姿态下的示好信号。

  其二,国美电器的“刚性文化”充斥着这个商业帝国,但“温婉”的陈晓时代相对有了温和的处事原则与企业性格,从极具代表意义的形象动物“鹰”到提倡“家文化”,国美俨然“臭流氓”蜕变为“好好人”,而示好供应商,恰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三,中国家电连锁业的群雄纷争,也不过是这四五年的事。2003年开始,美苏对抗的战线一度在全国各大城市展开,仅就结果而言,国美赢得了更多的中小战役。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虽说是国内家电连锁业当仁不让的NO.1,但随着“黄光裕事件”的爆发,国美出现了供货链上游的信任危机。无论国美走向如何,都必先拉拢各大家电品牌阵营。

  其四,家电连锁的利润模式中,进场费并非最大最深的费用项目,与其纠缠于扣在头上的“霸王条款”或“不正当竞争”,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更提倡单店效益的今天,国美并非只以销售业绩为唯一“短板”。2009年初,国美提出“战略转型”,其主导思想是“网络优化,效率提升”,包括关闭效益差的门店和对现有门店进行改造,取消进场费只是其中的一个内容。

  其五,羊毛出在羊身上,国内的家电零售业暂时只有“美苏之争”,但是可溯源的厂商关系的变质,也只是当初圈地时强势的终端效应所引发的,由于收费标准不一或难以完全掌控,而滋生了腐败土壤与厂商“羊毛处境”下的均衡各方利益。取消进场费,也将增加国美的渠道透明度,而复杂的类金融生存下的国美将更具价格竞争优势。

  看似波澜壮阔的“国美颠覆性取消进场费革命”只是一个企业的盈利模式的转向,这不仅仅是专业店代表的国美电器以求谋得未来竞争主动;国美此举的成效,从营业意义上丢弃的是掐指可算的收入,但得到的将是企业单店升级的提升,从管理意义上来说,丢弃的是滋生腐败土壤的收入,但得到的将是透明化的“商业本质”。

  已经蔓延一周年的世界金融危机,留给中国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角斗外资零售的机遇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今后商业本质的永续经营也该引起深思了!



               亡羊补牢:不晚,未完

                                      张加荣/文

  关于国美“试水”经营模式变革,着手在部分市场取消“进场费”的新闻一经传出,便一“石”激起“千层浪”。国美此举是否将对整个家电连锁业的经营模式引发“连锁反应”?家电卖场的发展是否到了一个拐点?进场费的这一“潜规则”是否会寿终正寝?在此,笔者表达一些个人看法。

“进场费”不代表“潜规划”

  “进场费”(也有称之为场租费,平均每年度由商家向厂家收取一次)伴随家电连锁业的成长由来己久,从商家的角度来看,“进场费”正是保证自身利益最为直观的一项重要收益,新开一个连锁卖场,商家可以通过进场费、销售毛利,日常收取的广告费、促销费等测算出新开门店的收益,再测算出新店预计将产生的房租、水电、广告、用人等一系列成本费用,进出二项相互抵销,新店损盈则一目了然,在销售毛利不出现较大缺口的前提下,新店开设一般是成功的。

  这便说明,在整个收益预估里面,最有风险的是销售毛利,而最直观可见是谈妥的“进场费”,正是因为有了“进场费”的支撑,才使得家电连锁业得己迅速扩张,有了今天这样的格局,这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交了“进场费”的厂商是否被“潜规划”了?

  恰恰相反,“进场费”是商家和厂家交易过程中较为公平的一项协议,在属于别人的场地里做生意,交纳合理费用,是无可厚非的事,所以大多数厂商对进场费没有太多的异议。除非实际销售与销售预估相差较大,进场费却又按照较高标准收取,给厂商造成压力。但近年来,随着家电业整体竞争格局的形成,厂家在签订进场协议前,都科学地做了预测,给出的进场费也在心理预期范围之内,很少出现卖场单边协议,强压供应商就范的行为。

“病弊”在己,勿施于人

  “进场费”并不可怕,就像生活中买东西,不怕明码标高价的,就怕不小心被“黑”的。家电业从“跑马圈地”的发展走到今天,告别了靠开店收进场费的时代,自然“进场费”就不能成为商家“潜规则”厂家的主要手段了。“进场费”以外的各种收费名目,才是当下家电零售商真正的“病弊”。

  病弊一:负毛利买单

  价格战目前仍是家电连锁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虽然厂商有规范的控价措施,但出于争夺市场份额和巩固市场地位的需要,商家一贯采取“对手狠,我比对手更狠”的方式发动价格大战。国美电器在很多市场都自诩为“价格杀手”,一位国美的导购人员自信满满地说:“只有国美不做的价格,没有国美成交不了的价格。”

  由此可见,日常经营过程中,商家过度把握着价格的话语权,最终把因降价产生的负毛利转嫁给厂家买单,是对厂商彼此关系的一种隐性伤害,业内因负毛利买单问题而导致的停售、撤场甚至对簿公堂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病弊二:买赠促销费

  “买赠”形为作为一种常用的促销手段,一直被家电厂、商采用,家电卖场中的赠品也分“厂家赠品”和“商家赠品”两大类。厂家赠品是由厂家自行采购,统一配送到零售终端,基本上同一市场中的各商家赠品完全一致,费用自然也由厂家自行消化。但由于这样的赠品太过“同质”,国美有,苏宁也有,没有差异性,所以,各大零售商也增加了赠品,称为“商家赠品”。商家赠品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从吃的到用的,一应俱全,美其名曰叫充分满足顾客需求。

  但商家赠品最终也是要厂家来买单的,虽然一般情况下不会全额买单,有让厂家承担五成的,也有让厂家承担七成的,没有固定的承担比例,完全取决于当期销售情况和促销背景,甚至是商家采购人员的心情,因此,买赠促销费一直存在着较大争议。厂商云:返利,我己确认给商家了,商家自己要让利或送赠品给顾客,与我何干?商家曰:送赠品是为了提升销售,增长了销售,厂家承担其中部分费用,有何不可?

  病弊三:广告费

  广告费与买赠促销费类似,厂家除了自己要为品牌、产品做广告宣传,还会不定期地收到商家送来的广告费确认函,但一般有规律可循,遇到重大节假日(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商家公司庆典、店庆、新店开业等,商家都会有广告费需求,认为理所当然,不管你厂家是否愿意,都要掏广告赞助费。

  上述“病弊”构成了厂商被“潜规则”中的八成原因,这之外还存在着节庆费、堆头费、展位费等其他名目繁多的收费,这些收费“病弊”才是“潜规则”的重要元凶。

降低门槛是“亡羊补牢”

  这么多“病弊”依旧,仅取消一个“进场费”,便成了模式创新,那“创新”岂非太容易了些。

  家电连锁业的发展,一直在摸索中进行,关于未来模式的创新,其实一直争论不休。苏宁较早坚持了“商场”模式,店招最早以苏宁电器商城为主,与百货商场运作模式基本相同,五星起步初期曾一度强调卖场模式,但事实上并没有直正形成“卖场化”。

  前两年,百思买上海开店时,家电零售业模式再被热议,不少观点认为百思买按品类组货,弱化个体品牌,采取自有员工销售,基本不采用厂家导购员,提高销售返点,减少日常性收费……这一百思买在欧美地区大获成功的模式,一度被认为是中国家电连锁业的明天,然而事实上,连完全被百思买控股的五星电器直到今天依然采用原有模式在运作,一方面体现了百思买这样的国际企业在中国运作的谨慎,另一方面则充分证明了中国家电市场模式的创新,不是靠“拿来主义”就能成功的,需要时间去探索和证明。

  所以,今天听到有家电企业取消“进场费”时,零售人需要冷静,明天也许就会有企业说不再收任何名目的“促销费”、“广告费”,依然需要冷静,告诉自己:这并非是模式的创新,可能仅仅是知道了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己,充其量只是放低了行业间彼此合作的门槛!

  当然,这样的动作依然有着非常积极的信号,己经清晰地呈现了家电零售企业,从 “收费获利”到“经营获利”的巨大转变,家电零售业界越来越意识到,只有提升单店经营质量,提高单店产出,连锁经营才能走得更远。

  一个动作,只是“亡羊补牢”的开始,路漫漫兮,其修未晚(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