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格管理的门店实践准则 | ||||||
| 作者:刘自强;出处:《店长》2009年11月号 总第34期 | ||||||
|
||||||
|
1.熟知商品有关成本 2.组织价格市场调查 要设置合理的商品销售价格,需要店长关心市场和竞争对手,常做价格市场调查,并与采购沟通调查结果,从而进行价格调整,甚至有时门店店长需要直接在门店进行价格的更改。 价格市场调查的核心是确定结构性市调内容和市调频率。确定结构性市调内容就是要明确门店市调的商品结构、品种及观察内容。确定市调频率指要明确门店各区域各部门在特定时间的市调次数,对于超市生鲜食品,建议每天都进行价格调查,而针对其他商品,建议至少每周进行一次常规性价格调查。 3.确定商品定价策略 了解商品的成本和竞争对手的价格水平、市场分销渠道的价格现状后,就可以考虑制定商品价格策略了。商品价格策略有很多种,常用的零售定价法有成本导向法(如成本加价法)、竞争导向法(如竞争性低价)和需求导向法(如心理定价法、多单位定价法)等。 店长在确定定价模式时,要明白理想的价格策略建立在成本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是建立在良好的定价实践准则之上。 正确管理现场价格 良好的价格管理实践准则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零售商的利润,一旦价格错误,除了会造成客户不满,还会给零售商带来更多损失。糟糕的现场价格管理实践是对零售商利润的蚕食,杂乱低效率的现场价格管理可能导致民事或刑事的罚款。 做不好的后果很吓人,其实要做好也并不复杂。要想达到良好的价格管理实践标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 制定现场价格管理标准操作规范 针对门店内部各种价格管理工作行为,全面制定书面标准规范。该规范细化价格管理工作行为,致力于确保价格的一致性,即顾客看到的价格和我们计划卖的价格要一致,电脑系统的价格与门店公示出来的价格相一致。顾客对价格要求的最低标准是,其购物所付的钱和她/他在货架标签、POP、宣传册或媒体广告上显示的价格相等。如果连顾客的最低标准都不能做到,那门店的管理和经营水平真的让人不能恭维了。 2. 开发门店员工培训项目 良好的规范需要员工的执行,而执行的前提是员工知道如何去正确操作。因此,门店店长要制定培训计划来培训员工,使员工掌握如何确保价格准确性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明白这是所有人的共同职责。 3. 任命价格协调员 协调员可以是兼职,也可以是全职,这取决于门店赋予他工作内容的多寡。至少,价格协调员要负责门店价格准确性的日常监察。 4. 随机进行价格抽样检查 每天可以随机抽查50个左右商品的价格,确保系统价格和现场张贴的价格一致。 5. 每年进行几次价格全面检查 确保价格不出错的唯一方法是对所有的价格进行全面检查,但对于有成千上万种商品的门店来说,每天这样做不太现实。我们可以安排一年进行几次全面价格检查,这有助于我们发现价格方面的“漏网之鱼”,确保每个区域、部门和通道价格的正确性。 6. 利用盘点发现价格错误 当盘点小组用LDT枪或者DSD扫描器对货架商品进行扫描时,有机会发现价格偏差,此时我们只需做个小小标记(盘点人员通常没时间来纠正这样的错误),就可以让其他同事来纠正所发现的错误。 7. 奖励发现价格错误的顾客 笔者去年在某法资大型超市买文具时,发现付账时被多收了5毛钱,向收银员反映,收银员说你到服务台去解决。到了服务台,客服员说,是不是你看错了(看看,成了顾客的错)。我说没看错,客服员让我进去再看看,找个服务员来,或者再进卖场把价格标签取过来(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顾客还要劳神去跑一趟,二是让顾客去拿价格标签有潜在的其他风险)。 我坚持说我没看错,门店自己的错自己去看。客服员没办法,只好通过对讲机叫来卖场对应区域的课长。几分钟后该课长来了解情况,又折返回去查价格。再次回来时,课长承认是价格不对(没有说对不起),让我再到收银台去处理。最后,我终于拿回那属于我的5毛钱,但我为此多花了十几分钟。 也许很多零售商不承认,但事实上,往往很多零售员工在这个环节处理上会出问题,造成更大的顾客不满。其实,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化不满意为满意。遇到顾客来反映价格问题,不要抱着防卫心态,应该笑脸相迎,甚至采取奖励措施,发给顾客一个奖品,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奖品也行,来感谢顾客帮助我们发现现场价格管理上的问题。这样一来,矛盾自然不会升级,甚至还会吸引那些少付了钱的顾客也来主动告诉卖场有价格错误,这岂不是又为门店增加了盈利? 零售门店店长如果能切实做好价格管理,在合理设置销售价格和正确管理现场价格两方面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门店盈利能力必将得到很大提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