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流整合中的问题与收获 | ||||||
| 作者:马达;出处:《店长》2009年11月号 总第34期 | ||||||
|
||||||
|
引言:遭遇困难 据统计,物流问题在超市是一个普遍问题:缺货和低周转往往是一对双胞胎,一起存在。缺货会损失销售,还常会漏掉好品,影响商品结构等方面。因此,物流是超市效率调节的枢纽:既支撑销售,又节省超市运作成本,还能保全商品结构优化操作的成果。改善超市的经营,往往会选择改进物流作为突破口。 实事求是,事出有因 面对问题,最忌讳的就是人云亦云。当进和退的问题摆到前面时,首先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1) 改进是必要的,进步是事实,问题确实有超市原有的缺货损失约在14%左右,周转天数68天左右,这样的物流操作水平在市场上是没有竞争力,是与超市要扩张和发展的目标相悖,改进是必然,退步没有出路。 经过一个月的实施,超市的缺货水平在11%左右,周转天数63天左右。虽然与预期的目标还有距离,但是,与过去相比,指标的改进是事实。再看其它指标,门店的要货满足率还只达到20%左右水平,采购到货率还不足30%,电脑计划的执行情况还很不够。 2) 门店的问题分析 对店长提供的问题单品追踪表明,五种原因造成了店长的不良感觉: 3.不习惯按流程办事。店长经常反映销得不好的商品,刚处理完,电脑计划又给他配送回来,不该来的商品老是来。由此造成反复退货。事实上对于滞销商品的处理,已经制定了专门的流程,要退出的商品处理前应通知总部,在电脑中做设置,这样就能避免滞销商品的再配送。按照规定的流程办事,就能避免很多错误; 4.人云亦云。很多反应出现的的错误,都是听人说的,最后找不到根据。 5.对失去权利的不满。电脑要货后,店长失去了部分权利,他们有些不适应,因而,牢骚较多。 3) 配送中心的问题分析配送中心是物流的枢纽。配送中心的反映是工作量增加,忙不过来。实例调查结果,发现造成问题的原因是: 1.门店误操作形成大量例外要来处理。大量紧急补货,大量的退货,造成大量额外工作量,这些工作量是门店的错误操作造成的,完全可以避免。正常流程操作的工作量并不比以前的工作量大; 2.没有按照流程操作。对大量商品没有采用越库配送的方式处理,增加了搬运工作量; 3.拣货流程没有按流程优化。 4) 采购与供应商的问题分析 2.武断的固有认识。采购员和供应商都固定的认为,由供方派遣的业务员所下的订单最准确。实际订单的对比案例表明,业务员下的订单质量低于电脑订单; 3.供方的一些特殊情况。供方的库存,一些特殊商品需要备货等原因,供方需要来掌控超市的库存节奏; 4.供方业务员的职能变化。电脑订单实施后,供方业务员部分工作内容发生变化,这引起业务员的不安,因此,站到反对的一方; 5.谁来掌握主动。由于有不同的地位,不同的结算方式和竞争对手的竞争,供需关系非常复杂。双方都想掌握主动,成为控制者。电脑出单,排除了很多人为因数,把主动权没有放在供方,供方可能会反对; 30%不到的到货率表明,问题不是出现在计划的质量上,而是出现在沟通上、出现在认识上、出现在利益上。 问题与收获 经过实事求是的分析,可以归纳出物流整合过程之中出现的几类问题: 1) 工作不到位造成的问题 2) 不习惯按正确流程办事造成的问题 3) 与供应商协调的问题 4) 企业文化的问题 3.消极情绪。对一切变化都持反对态度,不能建设性的看待问题,不能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我们发现,当我们延续旧的操作方式时,除了缺货和库存冗余,一切都没有问题。当要换取缺货和冗余的减少,必须要做出改变时,一切都成为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企业的痼疾所在,正是企业改善经营需要改变的地方。 换一个角度来看,改进缺货和冗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并不是整合物流的目的。出现的问题是一种指示和标识,指出了企业最终可能得到的收获所在。完全不要为出现问题而沮丧,解决问题就会赢得收获。 总结起来,通过在物流整合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企业应该收获: 1) 计划体系与工作节奏协调。 2) 内部操作流程与计划体系协调。 3) 内部操作流程与供商行为协调。 4) 良好的企业文化。 结语 超市技术上改进是容易的,而改变流程和习惯,使技术溶于企业文化则非常困难,让环境也产生良性互动则更加困难。本质上,借助于技术手段来改造流程和环境,才是我们真正要收获的,才能让企业真正获得发展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