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绝非偶然
作者:顾婷;出处:《店长》2009年12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85度C,台湾咖啡与烘焙连锁企业,2004年起家于台湾,两三年内便以300多家门店、1亿余杯咖啡的销售战绩成为业内黑马。2007年12月,85度C登陆内地,两年内在北京、深圳及长三角地区开出直营店80余家。明年第三季度,85度C拟回台上市。  

  是怎样的经营智慧,让一家从零起步的企业迅速造就如此业绩?黑马缘何不是偶然?创业之初又有过哪些不为人知的殚精竭虑?带着钦佩与好奇,《店长》编辑拜访了85度C连锁集团董事兼股东之一、现任集团浙江区法人的王永文。

成功的内因

  34岁的王永文先生是台湾人,半年前作为100余位被派赴大陆的台湾中高管之一,他将妻子和孩子留在台湾。年轻的他是85度C在台湾创业之初最早的六七名股东之一,曾在台湾第首家85度C门店担任店长。“我们这几个股东,都是从二十四五岁起就跟着老板一直打拼到现在的,都有着革命精神!”

  在台湾,85度C被媒体热捧为开创了“烘焙业新生态”,其将“咖啡+蛋糕+面包”这三种旧元素重新组合所开创的新品类,让台湾传统烘焙业、咖啡业耳目一新……然而当《店长》编辑问起这些“成功因素”时,这位几乎是与85度C一起成长起来的经理人带着谦虚的微笑,道出了埋藏于这些表面因素背后的真正用心之处。  

  85度C真正的决胜点,在王永文看来,可以用集团董事长吴政学的话一言以蔽之:“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所谓‘财聚人散’,是指如果老板把挣到的钱都一个人拿,员工就会心存抱怨,团队就要散掉;反过来则是‘财散人聚’,如果老板能把挣到的钱分给下属,员工就会心存感激,团队就有向心力。” 王永文认为,高薪人才引进战略和牢固的团队凝聚力,是85度C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作为台湾咖啡烘焙业的领先者,现85度C集团大利招揽台湾五星级酒店的知名厨师、烘焙师等专业业内人士。在其大陆发展进程中,亦高薪招募内地各知名品牌经理人。  

  “老板为了吸引这些人才,不眠不休。创业之始,他就愿意把赚到的钱如数分给大家。据我了解,台湾很少有老板能做到这一点。虽然员工们都和老板非亲非故,但从一开始,公司就让店长以上的员工都在每季拿到分红,股东和经理年底还可以拿到年度分红,老板承诺我们的年薪都能兑现。如今,公司发展得很好,我们现在的年薪水准,恐怕是同行业其他企业员工几年甚至十几年都达不到的。老板对我们那么好,我们当然也愿意为公司工作,为老板效力。所以从始至今,不管是集团董事,还是面包师傅、蛋糕师傅、咖啡研发师傅、高级经理人,大家只要进到公司来,就没有想过要走。无论在台湾还是到大陆,大家团结一致、努力工作的信念一直都没有改变。”

坚持谨慎发展

  享誉海内外的85度C,虽然业绩蒸蒸日上,却始终未被金钱冲昏头脑,光环之下依旧坚持谨慎经营。  

在台湾,85度C曾一度开放加盟,但很快截止。因为根据公司的商圈保障规定,当某一区域的市场已达饱和状态后,再无限展店必会打乱原有商圈秩序,影响共同市场,造成恶性循环。  

  虽然进入内地市场已有两年,但85度C尚未在内地开放加盟,80余家门店全部直营,展店速度也不算特别快。“台湾地方小,300余家门店,市场就已趋向饱和,而内地市场空间巨大,尽管我们的展店速度不算很快,但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现在每月的开店数量有7家左右。” 

  因为目前所有门店都是直营,所以新开门店的全部环节都要公司自己实施,王永文觉得团队的工作量一点都不小,而且每开一家新店,就需要补充新的员工。  

  “一个月7家门店,就要生出7个店长。平均每家门店需要三四十名员工,一个月就是两三百名。现在我们有一个部门,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招聘、面试、培训。这是很花钱也很花时间的事。”  

  既然如此,何不让满足一定条件者加盟?“如果开放加盟,让加盟商自己去找点,我们去评估,无疑会轻松很多,公司的扩张速度也将更快,赚的钱更多,但我们不要。加盟商往往只看重每月的盈利,却不懂得珍惜品牌,一旦发生类似加盟商为节约成本、提高利润而在咖啡或面包原材料上偷工减料的事件,我们就不能再保证‘85度C’品牌的名誉。我们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将这一品牌经营到现在的模样,宁可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苦一点累一点都不要紧。”  

  在台湾和日本,都曾有过多家餐饮企业诚邀85度C合作开发其他品牌,但都被婉言谢绝。“大陆的市场实在太大了,我们已经没有能力再分心做其他事情,做好一个85度C,已经足够。”

薄利多销

  享有“华人星巴克”美誉的85度C,在坚持用最好的原料及聘用高级烘焙师的同时,却始终保持平民的价格,一杯咖啡的售价不到星巴克的一半。那么,85度C又是如何赢利的呢?  最原始的也许就是最可靠的,85度C做法的竟是“薄利多销”。“星巴克一杯咖啡一般卖十五六元,可能净赚五六块。我们的一杯咖啡卖8元,只净赚2元。但星巴克可能一天只要300个顾客就能赢利了,我们却要1000个才能保证不亏。”  

  85度C不进商场、不进高速公路休息站,也不在学校、医院等客流固定区域设点,只开街铺,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人群入店,提高聚客率。  

  在长三角某些城市的黄金地段,街铺租金天价,85度C就用24小时营业来用足这高昂的经营费。“房租那么贵,我们就一定要用最大的效率去把这个店经营好,才能生存下去。白天忙着营业,晚上客人少了,就搞清洁、收货、备货、算账,所有的时间都不舍得浪费。”  除了时间,其他能省一点下来的还有管理费用。“人事和物料费用,如果其他企业一个月要用10万元,我们就尽量控制在8万元。这是个微利的时代,什么东西都是薄利的,已经没有所谓的暴利了。我们卖最好的东西,却还能保证这么便宜的价格,就靠在别人已经能做到的事情上,再多做好那么一点点。”

不怕被模仿

  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在台湾众烘焙企业中脱颖而出的85度C,必有其独到之处。  

  虽然展店速度不快,85度C却绝不在还没有走稳的情况下就开始跑。“现在很多老板不懂得规划,他们只想着多挣钱,却不知道当他开到第几家门店的时候,原有的配送就跟不上了,得新设一个配送;当他开到第几家门店的时候,原有的生产就跟不上了,得新设一个工厂;等他开到第几家门店的时候,原有的管理就跟不上了,得新设一个总部。大多数企业之所以不能把饼做大,就是因为太急于求成,反而后劲不足。我们老板的规划观念比较好,每一个阶段要做怎样的巩固、请怎样的人才,一个也不会马虎和忽略。”  

  现在的85度C,虽然其蛋糕、面包的品种已远远超过同行业其他品牌,但研发团队依旧每月不断推出新品种和新口味。  

  而在大陆已有5000多名员工、能网罗百万年薪高级人才的它,也已不再害怕被同行业的其他品牌模仿。“在上海,很多外资或台资企业把店面装修得和我们一模一样,员工工作服和我们一模一样,甚至连LOGO也只和我们差一点点,却依然经营不下去。我们不敢说我们已经有多么成功,但到了我们现在这个规模,别人再要模仿确实已经很难。除非我们没有不断地鞭策自己,否则别人已经很难赶超我们。”

最初的梦想

  回忆当初的创业艰辛,那些又苦又甜的经历都已成佳话。  

  “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叫‘85度C’吗?因为咖啡在摄氏85°C时喝起来最好喝。”  

  创业之初,几个年轻股东都不懂咖啡,好几台咖啡机摆在面前,不晓得要用哪一台;二三十种咖啡豆,不晓得要选哪一种。“对于不同的咖啡豆和咖啡机,每一种搭配所能煮出最好咖啡所需的最佳时间和最佳温度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几个都不是专业的,只能每天一杯一杯地喝。原始的咖啡是很苦的,我们平均每天要喝二三十杯浓缩咖啡,晚上躺在床上都睡不着,连打出来的嗝都是咖啡味。我们也问过其他品牌咖啡要怎么喝?问过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等,问了再回来自己调,咖啡对一点糖对一点,然后再喝喝看。就是靠着这样一步步尝试、一步步研究,一步步走过来的。”  

  台北的第一家门店,王永文曾是店长,一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新员工们不会煮咖啡,要靠店长手把手一遍一遍地教,真忙起来的时候,连老板都帮着擦地板。“我们也是从一个小企业,一点点做起来的。现在集团里所有的高管,最初都是从底层做起的,所以我们公司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咖啡该怎么调。”  

  “一直到现在,老板给我们区域经理开会,还要看我们的人事排班表,看物料费有没有过高,水电有没有浪费……如果不曾亲力亲为,他怎么知道店里什么时候最忙什么时候最空,成本该控制在多少。我们就是这么认真的一个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