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8日,在“2009中国连锁百强•零售CEO峰会”的现场,武汉中百仓储总经理程军引用顾国建教授的观点,提出要从“食利型”盈利模式中走出来,走一条真正自主经营的、以追求销售毛利为目标的新的盈利模式。虽然我平时也很关注零售理论动态,但对于“食利型”盈利模式这个观点还是第一次听到,感觉颇为新颖,当时也是颇有同感。
然而,戏剧性的是,紧接着发言的步步高连锁公司董事长王填对“食利型”三个字提出了鲜明的反对意见。他认为现在零售业的利润率都很低,一些大的连锁零售企业低的只有1点多,甚至不到1点多,高的也不过3点多,比起那些制造业供应商两位数的利润率,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如果我们也被称作‘食利型’,那么制造商应该叫什么型呢?”其次,零售业雇佣的员工数量庞大,所做的工作在所有的行业中也属于最辛苦的,付出那么多的劳动,才得到不多的回报,如果这还要被称为“食利型”,实在令人难以接受。我认为,这针锋相对的观点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矛盾,其实内里并不矛盾,他们都是零售业现状不同层面的表现。
首先,零售业的利润率是否真的那么低?我相信王填先生说的也是事实。即便像沃尔玛,已经拥有巨额的垄断利润了,其销售利润率也不过3%多一点,可以说也非常薄利。但是,我们看一看沃尔玛的资金利润率的话,可能会大吃一惊:如果一年的资金周转率是10次,那么沃尔玛的资金利润率就是30%多了。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决定企业投资流动方向的并不是销售利润率,而是资金利润率,资本或资金总是朝着资金利润率高的地方流动的。比如有两个行业,A行业的销售利润率达到30%,可谓暴利了,但资金周转率只有1次/年;而B行业的销售利润率只有5%,可谓非常薄利,但是它一年可以周转10次。那么究竟哪一个行业的回报率高呢?显然是B行业,因为B行业的资金利润率可以达到50%,而前者只有30%。
我没有去仔细搜集资料来比较零售行业的资金利润率究竟有多高,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年,无论全国性的零售巨头,还是偏安一方的区域性零售企业,其发展速度都是惊人的,倘若没有高的资金利润率作为回报支撑,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由此可见,仅仅因为销售利润率低就否认零售企业是“食利型”企业,理由还是不充分的。
其次,目前国内零售业主要依赖进场费、联营、出租柜台、招厂进店等方式盈利,而且通道费已经占到企业盈利的大头甚至更多(门店经营本身可能是亏损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觉得,把这些定义为“食利型”还是“非食利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通道费为主要盈利模式的时代即将过去,谁还抱着这种陈旧的观念不放的话,只会坐以待毙。我想王填先生反对的只是“食利型”这个比较刺眼的、容易引起误解的提法,而对于“零售企业应该尽快走出以通道费为主要盈利模式”的论点并没有持排斥态度。事实上,大约2005年前后,当国内企业还在拼命收取进场费的时候,步步高就曾尝试过取消进场费,但后来发现一人抵不过时局,进场费少收了几千万元,供应商的进价却没有降下来,企业白白损失了好多利润。 可以这样说,通道费盈利模式已经是一片成熟的果林了,指望这片果林持续地带来高产已经不现实了,它已经开始进入衰退期。所以,零售企业应把目光转向与供应商之间的深层合作,从消费者需求调研、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质量管理、生产控制、物流配送、分销促销联动等方面与供应商形成默契的配合,把自己的价值创造从仅仅只是搬砖头式的物流配送、门店销售这两个环节,提升到从消费者需求调研到最终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整个价值链的创造。
新的盈利模式在哪里?那些想开百年老店的零售企业应该深思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