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折扣与盈亏平衡点计算 | ||||||
| 作者:滕斌;出处:《店长》2010年1月号 总第34期 | ||||||
|
||||||
|
我认为,不管你是不是财务科班出身,在职场上只要做到一定的位置,一些必要的财务知识还是要具备的。比如,担任业务类部门经理的人,阅读财务三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应该就像看自己的工资条一样简单清楚,至于损益表的算法,更应该像背乘法口诀一样熟练。 盈亏平衡点的计算方式 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公式为:
固定费用:包括商场租金、管理费、装修费分摊、其它费用等每月固定不变的费用项目。 变动费用:包括商品成本、商场扣点、员工工资(销售提成)等随销售额变化的相关费用。 变动费率:变动费用在销售额中的综合占比。 试举一例,比如某家女鞋店每个月的固定费用是8000元,变动费用中,商品成本占销售额的30%,商场扣点是26%,员工工资占销售额的8%,那么,这家女鞋店的盈亏平衡点是22222元,具体计算如下:
表一:盈亏情况测算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以上的计算中,商品是正价销售。如果商品是打折销售,还需要将折扣并入到商品成本中,进行计算。
下面探讨一下商品在不同折扣时,盈亏平衡点的计算方式。先看下在其它费用都不变(其他费用都不变是一种假设。事实上,商场扣点和人员工资等变动费用都会随着销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时,不同的商品折扣下盈亏平衡点的变化(见表二)。
表二:不同的商品折扣下盈亏平衡点的变化 注意,当商品存在折扣销售时,商品成本也会有所变化,具体计算公式为:
如果商品3折或3折以下销售,则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大。折扣就像一只怪兽,它的口张得越大,吞食你用汗水换来的果实也就越多。
我在某家公司就职时,一直面对一个有关折扣与盈亏的令人头痛的现状。因为总部对各大区经理的考核是以销售业绩为主项,所以各大区经理和我沟通最多的事情就是申请折扣——地球人都知道,打折的商品销得快。 一段时间后,我提出将毛利率增加到业绩考核项目中,结果在试行阶段,一些大区经理又出现只顾追求GP值而漠视库存的情况。 当某项制度不完善的时候,事物的发展往往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老祖宗想必是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所以发明了一个词儿:矫枉过正。 直到后来总部把销售业绩、周转率、毛利率等关键指标一并纳入考核项目,并给与对等的考核权重值,才促使各大区经理的管理思想和行为转向。虽然我把折扣视为一个怪兽,但并不代表在任何行业、在任何情况下我都反对进行折扣,我只是反对盲目的折扣。 比如做期货的女鞋品牌,当商品一上市,我们就应该紧盯每个批次的销售率,并把该数值与订货计划中的预测销售值做对比。经过一个月到一个半月(此观察周期仅适用于销售周期为大于或等于6个月的单品)的持续观察与对比后,基本上可以判定这批货或这批货中的某些款是否需要做折扣了。 有一些管理者出于维护品牌美誉度的思路,倾向于选择季末打折,但站在商品管理的立场,我以为季末打折有两个弊处: 1.季末的时候,顾客的购买需要已经趋于饱和,而季末周边品牌甩货的疯狂,会迫使你加入到高折扣血拼的窘境。 2.季末才做折扣会影响毛利率。销售不理想的商品,在上市后不久就应开始做折扣,有时候,稍低的折扣也会换来高周转的惊喜。表三和表四是某单品两种打折方式的毛利率对比。
比较表三和表四后,就会发现,相比季末打折,前者的销售率可提升20%,毛利率可提升14% 。 当然,平时做折扣也不应是“赤裸裸”的,毫无理由地打折扣,而是请策划部协助,选择节日或酝酿主题,辅以联带优惠销售的方式,这样效果也会比较好一些。 对于初期折扣还达不到销售指标的单品,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估: 1.实际销售与订货计划中的预测销售值的偏差是多少? 2.该单品是否为长线款? 3.是否可以做二次设计的配套款? 4.是否有当成新货转货的机会? 当以上条件都不具备时,就要对该单品加大折扣力度了。或许有人会问:那毛利率怎么保证?盈亏失衡怎么办?我会很坦率地回答:在某些时候,某些单品盈利无法实现的时候,少亏钱便是赚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