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店怎样调整商品结构 | ||||||
| 作者:胡春才;出处:《店长》2010年1月号 总第34期 | ||||||
|
||||||
|
每当谈到如何提升销售、提高效益时,很多人脑海里想到的对策便是优化商品结构。但是对于如何优化商品结构,许多店长还是没有掌握调整商品结构的最基本准则,他们以为只要把滞销的扔掉、把畅销的搬进来就算是商品结构调整了,商品结构优化的目标也就实现了。其实,“淘汰滞销品、引入畅销品”只是商品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所以仅仅做到“淘汰滞销品、引入畅销品”是无法保证商品结构持续优化的。
MR:边际收益,即门店新增的最后一个商品所带来的销售额。 大多数的门店在商品结构调整之初都会显现如图中所示的A曲线,畅销商品只占门店陈列商品的一部分,而大部分是一个月内根本不动销或者只是销售一两件的商品,这些商品常常会占到商品品种总数的40%-50%,销售额呈现如A曲线所显示的状态;当我们按照商品结构调整的充要条件进行调整时,也就是推动销售A曲线向着销售B曲线推进时,门店的商品结构也就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当门店的商品结构沿着曲线A到曲线B再到最佳状态C曲线的时候,门店的商品结构也就达到了相对理想状态。 门店的商品之间有三种关系:一是互补商品,也是关联性最强的商品,像面包与牛奶、牙膏与牙刷、饮料与休闲食品等就属于互补性比较强的商品;二是替代商品,虽然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也很强,但属于负关联,也就是说这些商品之间,一种商品的销售增加往往是以另一种商品的销售减少为代价的,比如统一冰红茶与康师傅红茶饮料之间就属于很强的替代关系;三是基本不相干商品,不过虽然这些商品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不强,但是就顾客的“购物篮”而言,却是必不可少的。 在商品的品类层面宏观考虑好商品结构以后,需要对单品销售额低的品类进行压缩,而单品销售额高的品类则予以扩军,而且在扩军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丰富商品的子品类和小类,使得商品结构丰满而不臃肿。( 商品丰满是指商品有“骨感”,内在小品类和子品类比较丰富;而商品臃肿则指子品类少,而在某一子品类的SKU数却很多。) 当商品的大类和小类得到较好的平衡后,我们还须关注品类内部的功能、规格、品牌、价格带、新老品、本地商品与全国商品、国内商品与国外商品之间的平衡,做到尽可能地统筹兼顾。 当然,要设计和调整好商品结构,首要的还是要把顾客放在第一位,顾客的需求变化是门店调整商品结构的风向标。 |
||||||
